第A02版:看无锡

来了就能上项目

无锡接住海归“第一眼心动”

  昨日,记者从无锡人社部门获悉,《无锡市2024年度留学回国人员就业情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随着重点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人才政策持续优化和城市宜居度提升,无锡正成为越来越多海归回国落脚的热门选项。他们为何将目光投向无锡,更青睐哪些行业,又如何在这里实现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从“刷到春晚”到投出简历

  “我看了春晚无锡分会场,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兴趣。”来自山西的张同学笑着说。那时,她刚从英国伦敦大学数字媒体专业毕业,准备回国求职,没想到一个春晚片段成了她了解无锡的起点。

  她通过招聘平台投递了无锡市文旅集团的岗位,很快便收到面试邀请。“特别高效,面试的氛围也很好。”张同学最终顺利入职,成为一名“新无锡人”。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留下来的,并不仅仅是那场晚会的热度,而是这座城市在她回国初期给予的“落地感”。“无锡的租房补贴、青年驿站这些政策让我很有安全感,压力减轻了不少。”

  春晚分会场,是无锡城市文化的一次集中亮相;但真正让人“走进”这座城市的,是生活细节里释放的诚意。这份诚意,恰恰是当下许多青年海归格外看重的。数据显示,2024年归国留学人员平均年龄为27.2岁,其中26岁至30岁的青年群体占比超过68%。他们年轻、充满活力,却也面临“求职适应期”。在“择城”这道题上,信息是否清晰、政策是否透明、生活是否友好,往往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留下来。

  “之前,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研,后来选择回国发展,看中的是无锡的技术土壤。”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郭又铭说。他已经在无锡落户,成为城市推介的“代言人”,“不少学弟学妹问我无锡就业情况怎么样,我都会很自信地推荐无锡。”

  像张同学和郭又铭这样的青年海归,正不断被“无锡气质”所吸引。他们关注的不仅是对城市的第一印象,而是“留下来”的那一步——工作能不能对口、生活能不能安稳、发展能不能持续。春晚让这座城市“出圈”,但真正让人留下的,是产业的厚度、环境的温度,以及服务的精度。

  项目能否落地是关键

  沈家炜说:“我不需要再花几年时间找‘落点’,来无锡就能直接上项目。”集成电路作为芯片产业的源头环节,对落地条件和研发环境要求极高,无锡在这一领域早已具备完整的设计、制造、封装产业链,也有一批核心技术企业。在沈家炜看来,比起薪资待遇,更重要的是个人发展空间与专业价值的实现。“无锡,不仅给了我一个岗位,更是让我看到了成长的可能。”

  对具备海外高学历背景的青年人才而言,一纸合同远不如一个舞台来得有吸引力。无锡正是在“接得住人”的同时,让人“跑得更远”。作为重点引进人才,沈家炜还同步享受到了太湖人才计划、租房补贴等多项政策支持。

  这些人才的选择,也与无锡的产业结构不谋而合。数据显示,无锡的制造业吸引了23.1%的海归人才,特别是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集聚效应明显;其次是金融业,占比13.9%;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吸纳了10.9%的海归人员。值得一提的是,近30%的留学回国人员最终落地于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企业,扎根在物联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专业到岗位,从个人选择到城市方向,无锡正在用清晰的发展赛道与精准的结构布局,构建起一条“引得进、留得下、用得好”的青年海归成长通道。

  用人生态开放多元

  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后,如何精准对接本地产业、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这是无锡市人才中心近年来持续关注的重点。

  仅仅招来人才,还远远不够。真正能体现一座城市“磁力”的不是短期吸引,而是能否让人“留下来”“扎下去”“安顿好”。从海归人才落脚的单位类型来看,无锡以其开放多元的用人生态,给了海归一个包容的平台。《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成为归国人才首选,占比达到50.1%;其次是外资企业,占比29.5%;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分别占比11.3%和4.4%。一半以上的归国人员最终进入市场化、技术导向型企业,也反映出高层次人才更偏爱“能干事、有活力”的环境。

  “我们一直在寻找皮肤科学领域的海外人才。”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华艳说。该企业近年来在特异性皮炎、祛痘等细分药物研发上不断深入,急需具备国际视野、科研经验丰富的青年博士进入核心团队。目前,企业正与多位海归博士洽谈,同时也通过国际高校推进产学研项目,“希望未来从0到1,在无锡把成果孵化出来。”

  在为企业与人才“牵线搭桥”的背后,市人才服务中心也在不断完善“留才服务”:搭建线上人才对接平台,打破地域壁垒; 举办“百名海外博士江苏行”无锡站活动;推出“留在无锡·留学人员服务月”活动,每年集中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人才招聘等全链条服务。(晚报记者 陈怡迪/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