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江阴观护基地的帮助,让我有了现在的新生活。”近日,19岁的小杨在老家找到了一份汽车修理的工作,当他拿着检测仪器对着汽车进行调试时,专注工作的面庞让人很难将他与曾经的罪错未成年人联系起来。
几年前,因为一起偷盗事件,17岁的小杨走进了江阴检察院检察官的视野。在做了充分调查后,检察官发现小杨坎坷的身世。原来,父亲早年因罪入狱,母亲再婚,小杨一直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不幸的是,祖父母也相继离世,年少的小杨无人照顾,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上过学。因在社会上接触到了不良少年,小杨参与了一起偷盗临街商铺的事件,是从犯之一。
“小杨长期情感失护、生活失衡,受不良诱导而走上违法道路。而我们经过评估后发现,他对汽修专业颇感兴趣,初中毕业后还曾在江阴一家汽修店做过学徒。”检察官很快对小杨制定了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决定让其接受技能培训,从品格塑造、法治教育入手,让小杨重新回归正轨。
2023年,在统筹考虑现有的企业型、乡村型、社区型、社会组织型等四类观护基地后,检察院为小杨选择了江阴通利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在观护基地,检察官迅速链接了江阴市澄西船厂技校等资源,为小杨提供系统的焊接设备、维护保养、数控操作等维修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并让老师对他开展“一人一策”的就业规划指导。
其间,承办检察官和司法社工还对接了基地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小杨开展了多次的心理测评、交流面谈和主题普法,以“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的双培考察形式增强了小杨的自我认同感和规则意识。
帮教中,基地的专职辅导员偶然间发现小杨还对历史文化也有着浓厚兴趣,而且他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何不让他尝试做下志愿讲解员呢?”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基地为小杨找到了文庙青少年国学教育观护项目。2023年暑假期间,小杨就来到江阴文庙,按照排班时间,他手持讲解器为前来的游客讲解历史文化专题。小杨渐渐收获了来自大家的赞扬和鼓励,这让他愈发自信和开朗。
“以前从没想过他还可以做讲解员,如今的他也在这些事中找到了价值感,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也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出狱后的小杨父亲也在接受着检察院多次的家庭教育指导,眼下他和儿子的关系也更加亲密。2023年8月,小杨在基地老师的鼓励下,还参加了主题演讲和普法公益活动,并获评“学法懂法守法好少年”的荣誉称号。
鉴于小杨表现良好,检察机关在听取基地观察员和各方意见后,决定为小杨缩短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一个月。2024年11月,小杨顺利通过考验期,被宣布不起诉。离开基地后,小杨继续深造汽修技能,目前已在老家的汽修店找到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杨的“重塑”是观护帮教工作的生动注脚。据悉,2008年,江阴市检察院依靠本地企业资源,创建了江阴市通利罪错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如今,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打造出全方位、多角度的一站式精准观护帮教新模式,先后共接纳涉罪未成年人181名。基地联合江阴澄西船厂技校、山观商校、西大街社区等,提供电工、电焊工、烹饪等免费技能培训,并在社区、职校、美妆公司等分门别类打造社区型、技校型及专门针对女性的观护站点。截至目前,22名罪错未成年人通过技能培训获得了电工、厨师等初级资格证,12名观护对象顺利从事厨师、汽修工、美发师等职业。(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