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狄建强
整理:记者 陶洁
晨光熹微时,宜兴竹海深处的青石板路上,总有一袭布衣踏露而行。他的脚步似沾非沾,如蹚泥,似浮云——这是史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狄建强每日的“走圈”功课。在这个武侠梦逐渐褪色的时代,这位六旬武者仍保持着夙兴夜寐的艰苦修行,以肉身续写着属于当代的江湖传奇。
师门烟雨
小时候读《七侠五义》,总幻想自己就是白玉堂。我自小就很向往那样的武侠世界,行侠仗义,结识英豪,快意恩仇。
我的祖上是宋代名将狄青,他的第五代孙狄英带领狄家在溧阳开府,我们宜兴的家族正是来自这一支。我们狄家在江南一带有当官的,也有从事漕运的,都很富有。家族历来有重武的基因,数百年来都有资助、参与武术的经历,习练武术需要同时学习中医整骨、推拿以及内力“导引”之法。在我家老宅的练功房里,悬挂着董海川、史计栋等宗师的画像。这些泛黄的影像背后,藏着“以武入道”的密码。真正的传承不在招式,而在“接骨续筋”的中医绝活里。
我6岁起接触武术,主要受到我伯父狄兆龙的影响。他是第四代八卦掌传人,是武当八卦掌的主要继承者之一。伯父从小跟随本地名家习武,后在海会寺偶遇出家的杨永本,亲眼看到此人“踏雪无痕,吐纳如雷”,判断出此人内力雄浑,后拜师杨永本,在海会寺和澄光寺一学就是8年。祖师爷杨永本一身精湛功夫,曾是紫禁城太和殿的带刀侍卫。以前伯父一直说,祖师爷在大内当值时与宫内御医交好,这样的特殊经历对于史式八卦掌的医道精进又有着特殊渊源。而我们这个门派之所以叫“史式”,是源自掌门史计栋,他的师傅是一代武学名家董海川,在史计栋的推广下,八卦掌名扬四海。
由于武当武术动作柔和舒展,不受场地、器材的局限,也不受年龄体质的制约,如今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方式。仅以我为例,正式行过拜师礼的徒弟有100多人,数十年来收徒3000多人。
内观山河
现在现实生活中打斗的场景几乎没有了,苦练内功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还有助于用中医治疗外伤的一些成功实践回馈社会。武医同源,八卦掌的“缠丝劲”化作推拿手法,点穴功夫衍生出针灸力量。
对于内家功法来说,八卦掌的练习要义在于练出“气感”,我的理解是一种积累能量和传导能量的能力。现在这种理论也在延伸发展,比如用内力为颈椎和肩椎不好的患者推拿,将内力作用到人的身上,从而疏通患者的经脉,缓解身体的不适。
武术既注重体格之锻炼,又关注精神之修养,兼具艺术之美感,最注重求真务实,容不得花架子。这么多年来,我始终以热爱为动力,把坚持当阶梯,向着武学高峰不断攀登。八卦掌注重内家纯阳功法,每天早上6点半都要练习站桩扔石锁,以及包括刀、剑在内的器械训练。小时候,我的童年几乎每天都是在梅花桩上度过的,站桩练的是“定力”,这样的基本功对于习练内家功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各类武术竞技的舞台上,八卦掌的表现以相对“硬派”的内力展现为主。1994年武当功夫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开始向外部发展并普及,目前全世界已有6亿武当武术练习者。我年轻时参加过多次比武,每次都能获得大奖。
武韵长新
随着年岁增长,我的武侠梦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梦想“仗剑走天涯”,醉心于精进武艺;现在希望“技艺传八方”的同时,研究武术对身体调理的好处。史式八卦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保护传承好,将中华武德发扬光大,一直是我的努力方向。
随着许多武学书籍和招式绝学逐渐失传,加快抢救性保护,让中华武术文化更好“传下来”,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多年来我一直在整理伯父的相关资料,从以往的练功记录和前辈宗师的口口相传中,记录功法套路、心法内涵。2016年,我成为宜兴武术运动协会副会长,并成立了狄兆龙史式八卦掌研究会。2021年,宜兴设立史式八卦掌非遗名师工作室,我成为宜兴首位武术类非遗传承人。研究会成立后,加拿大武者组团来学“游身连环掌”,上海白领周末前来专修“太极阴阳鱼”。最特别的是一位法国画家,他将八卦步法融入行为艺术,在塞纳河畔引发轰动。
我们创新形式,贴合现代人追求内在调理、认识自身等新的精神需求,前往各地表演和组织相关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如今,来习武学艺的爱好者络绎不绝,八卦掌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我还推动八卦掌进入高校,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八卦掌成为常设教学项目。这些年,我还想着数字化保存这些珍宝,同时开发VR八卦掌教学系统。
记者手记
当武侠成为影视特效的今天,狄建强手劈砖石的掌锋留着祖传铁砂掌的灼痕,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武林从未消失,只是以更沉默的方式蛰伏在晨昏交替的站桩里,隐藏在针灸推拿的穴位中。当代江湖的刀光剑影,已从擂台转向非遗名录这样的文化叙事。当数字化保存的拳谱和武当剑法的招式编码成为游戏的动作模组时,传统武学仍以惊人的生命力完成新的基因重组。六岁扎马步憧憬着“白玉堂”,与六旬传艺惦念后来人,本就是同一个武侠梦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