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设计师不收钱,村里多了未来图纸

“青绘乡村”设计大赛为乡村送上“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陶湾村改造前

  陶湾村改造后

  乡村有多远?对年轻设计师们来说,也许只隔着一张图纸的距离。近日,第三届“青绘乡村”青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仪式暨第四届启动仪式在无锡江阴圆满举办。此次大赛吸引了全省各路青年才俊齐聚,共绘乡村图景、碰撞创意火花。其中,无锡参赛团队表现出色,在86个获奖作品中夺得10席,斩获金银铜奖及多个专项奖项,获奖数稳居全省前列。更重要的是,这些设计方案并未止步于赛场,而是在一个个村庄真正“活”了起来。

  免费设计进乡村,青年创意激活陶湾蝶变

  两年前,江阴陶湾村的问题不复杂:空间破碎、资源分散、没有统一规划思路,也没有预算请设计公司。正因如此,陶湾成了“青绘乡村”公益大赛的竞赛基地之一,也成为年轻设计师“以赛助村”的试验田。

  五支青年设计团队走进村庄,完成五次实地踏勘、三场村民座谈,收集了62条真实建议。在最终方案出台前,无锡团市委组织设计团队走进乡村基地,围绕“看、听、感、思、记”开展集训营活动,搭建竞赛基地与参赛方案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创意从一开始就“画在点子上”。

  最终,《拨云觅仙径·问道在田间》《千古陶湾·和美自然》等多份方案相继出炉,内容涵盖非遗活化、公共空间改造、文创体系打造、乡村营地建设等方面。原本的土路如今成了串联全村的健康步道,道路两侧点缀了景观小品、墙绘艺术。星空营地搭起帐篷,非遗工坊开门迎客,原来闲置的老屋也被改造成竹刻体验室和村民活动中心;村里的“陶湾十二时辰”直播间将竹简盲盒、草莓盲袋变成爆款,文创销售同比增长40%,民宿团建接待量突破50场次。

  设计不是造景,是留下年轻人的理由

  “有红色资源,有骆驼墩遗址,还有成片桃园和特产‘菰米’……这么多优质内容,游客却只看一眼就走了。”在调研之初,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沈洋和团队就发现,陆平村“有资源却缺场景、有人气却留不住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为此,他们打造了金奖作品《五色宜·陆平兴》,从“红色研学、粉色乡创、绿色农业、蓝色水乡、紫色文化”五色资源出发,提出“水的生命在山,山的生命在林和草”的理念,构建“生命空间共同体”的设计愿景。方案从大的村域,到中心村,再到村民日常活动的广场,分层推进,统筹布局五色资源,形成一个可运营、可体验的空间体系。

  “比如原来的小学,我们就改造成农人学院和红色村史馆;戏台前的空地变成双创市集;广场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周边还规划了采摘体验、非遗工坊等。”沈洋说,“我们不是画一张‘看起来很美’的图纸,而是真正为村里留人、留业。”

  目前,乡村戏台已建成使用,村史馆正在建设中,农人学堂、市集空间等也将分批启动。设计正一步步从图纸走进现实,成为这个村庄“留下年轻人”的真实理由。

  “大赛最大的意义,不只在于比稿,还在于激活。”本届“青绘乡村”大赛评委、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段威表示,青年设计师的参与为乡村带来了真正的“热浪”,他们对乡村的理解更鲜活、更新潮,能够把城市生活中积累的审美与经验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创意。

  据悉,“青绘乡村”大赛第四届已全面启动,已有多地乡村进入选点阶段。越来越多“免费的好设计”正在赶往乡村的路上。

  (陈怡迪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