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锡举行,4月28日下午,无锡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举行,解读了最新发布的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行动计划和《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组合拳”,目标三年时间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打造不少于300个应用场景,真金白银支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提出设立5亿元的人工智能专项资金、10亿元的人工智能市场化产业基金。
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升级
2024年,无锡正式把人形机器人列入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同年9月,无锡首个轮腿式人形机器人“艾德”诞生,由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研发、无锡本土产业链打造。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期间,无锡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总量572件,发明专利授权率达57%,在江苏省内和南京并列第一。
聚焦未来,聚势成链,无锡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号角已经吹响——根据《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无锡将具身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大模型、关键零部件作为无锡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重点,从主体培育、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集聚四方面出发,提出了14条重点任务。目标三年时间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打造不少于300个典型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产业超3000亿元。
在人来人往的南长街景区,基于全链条自研AI技术、拥有仿生造型的双臂机器人智咖大师日均制作500杯口感稳定好喝的饮品,在做手冲备选菜单时,机械臂甚至能巧妙地“摇匀”,模拟咖啡师的微妙手工感;在汽车工厂的生产线上,优必选的人形工业机器人Walker S1已批量进场担当造车工程师。这正是无锡推动“场景驱动创新”战略的生动缩影。
“市场需求比实验室更能加速技术迭代,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场景将很快出现。”无锡软通天擎的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给出独特视角:“这不仅仅是科技秀场,也是压力测试场。双足机器人在运动场上的花样表现和平衡能力,关乎工业巡检场景的稳定性;抓握竞赛积累的数据,能优化物流分拣机器人的抓取算法。”
随着《实施方案》落地,无锡正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商业转化的全链条:随着雪浪算力中心正式启用,以及江苏省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的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更快速度向前奔跑;全国首个机器人中试服务平台即将投用,可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3倍。
智能训练:“机器人学徒”出师上岗
在无锡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链链主企业——惠山区天奇股份,越来越多外表超酷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该厂“打工”。这是一家做精细模具起家、深耕智能制造和汽车业务多年的高科技企业,为全国70%以上的汽车自动化生产线提供全生命周期方案。当其他企业专注销售单一产品时,这家企业已经致力于构建涵盖整个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技术整合,并进行跨界生态重构,为各类未来工业场景定制生产线。
“今年,我们刚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事业部,并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领先具身大模型企业合作开发汽车制造工艺场景算法,全力打造人机共荣的广泛应用场景。”充满未来感的工业制造场景在这里成为现实——在企业内部的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实训基地内,多台外观潮酷的优必选Walker S1人形机器人正在智能汽车制造的生产线上忙碌,这是天奇股份专门为国内几家头部智能电动汽车企业设计的汽车生产模拟全景,只见刚完成“电泳”后的汽车车身从充满化学药剂的液体中抬出,转运到下一个生产环节后随即进行机器人喷涂工艺,炭灰色的人形机器人有的在自主搬料箱,有的“看”检测数据,有的360度扫描车身外观,有的负责总装……“这些机器人刚来的时候,还需要专业工人在一旁指导,让它们学习人类的技能,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天奇股份人形机器人事业部副总经理郭达宏介绍。
在锡山经开区的软通天擎,人形机器人业务板块今年以来发展迅猛。在机器人训练场内,“天鹤”“天锡”“天擎”系列机器人正在接受工程师的“训练”,每个机器人都在周而复始学习“上料”,如抓取线圈、端水杯,或者是将商品包装盒有序堆叠……为不同工业化场景打造的机器人版“打工人”正在这里接受系统化的岗前培训。这些机器人小伙伴身高从130厘米到169厘米不等,体形也有着明显差别,代表不同的应用方向。
深度布局:机器人工厂“造人”加速
无锡的汽车零部件、精密制造以及物联网产品拥有完备且高度发达的产业链,尤其是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相关的减速器、电机、驱动器、编码器等核心零部件本身,与汽车零部件技术相通。在惠山区,一大批为机器人产业配套的谐波减速器、滚轴丝杠、机器视觉、整机线束以及外壳加工机床等零部件企业,已为当地逐步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无锡聚焦人形机器人中试、制造、研发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已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多园联动的机器人产业新格局正在成形:滨湖复星聚焦人机交互系统研发,惠山打造精密制造基地,锡山则构建从算法训练到场景测试的闭环生态。
今年以来,无锡围绕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布局不断加速,“大脑”“小脑”“肢体”不断进化。这种专业化分工的背后,是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高度融合与精准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肢体”对应着人工智能、芯片、算法、传感器、关节等行业,而这些恰好是无锡近年来深度布局的产业领域。无锡市工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已集聚核心零部件企业37家、系统集成商21家,伺服电机、触觉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国产化率突破60%。全市已建成智算中心17个,总算力规模达到4199PFlops;50个行业模型列入我市模型培育计划、2家企业的2个模型以及17家企业的23项算法获批国家网信部备案;50余家具身智能产业核心企业落地无锡。
(晚报记者 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