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打开中华美德一扇门

怡霖散文集《花开一扇门》读后

  | 蔡先进 文 |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亟待面对的一个重要社会课题,这是每位有良知和担当的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令人欣慰的是,福建作家怡霖(原名陈婷筠)通过散文创作,为传承中华美德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怡霖祖籍浙江,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十余年来,散文写作成就斐然,已出版《岁月追风人》等五部散文集,《花开一扇门》是她的第六部散文集。怡霖的《花开一扇门》讲述了作者辛酸的童年、求知奋发的少女时代、拼搏进取的青年、孜孜以求的中年,赏读她的多个人生阶段的成长故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励人心志。通过优美或质朴的叙事,作者在书中无意间彰显并弘扬了善良淳朴勤劳坚韧等中华传统美德。在笔者看来,作者成功完成了“为中华美德开启一扇门”的审美创作构想。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怡霖有一个苦难而艰辛的童年。六岁时,父亲因为忍受不了祖母的专横粗暴喝农药自杀了;为了给怡霖创造读书的条件,十岁的姐姐放弃学业,用瘦弱的双肩与母亲一同挑起家庭的重担,留给怡霖终生的“惭愧和遗憾”。刚入学不久的怡霖突然因患上肺炎晕倒在地,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缴纳昂贵的住院费,勇于担当的姐姐毅然奔赴人地生疏的县城打工;有一年买不起年货,娘将自家养的一只鹅宰了款待客人,姐妹俩只能旁观垂涎欲滴,足见生活的艰难。从六岁起,怡霖当了整整六年放牛娃,当同龄人还在长辈怀里撒娇的时候,为了帮家里挣工分,担任村里黄牛的管理员,每天一大早就去放牛,然后急匆匆赶去学校上课。三十六岁的父亲含恨自杀,两个仇人诬陷祖母谋杀,祖母和母亲被隔离关押,经过尸体解剖后,证实父亲系自杀,才洗刷了祖母的嫌疑,这件事带来的恐惧给怡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那段被苦难和挫折浸泡的生活,赐予怡霖善良淳朴知足感恩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让她学会通情达理,宽容而乐观地笑对冷暖交织的人生。

  苦难陶冶了怡霖的高雅性情,历练了她坚强的意志,延续了中华美德,又传递了人生的真谛。苦难的人生阅历让怡霖学会了热爱生活,奋发图强,懂得知恩图报,同时培养了悲悯情怀,练达了人情,从而走上创作之路。苦难不仅成就了怡霖的人生,而且成就了怡霖的文学理想,苦难还造就“滋养世道人心”的圣洁使者怡霖。

  倘若说怡霖的散文是在苦难中延续中华美德,那么它又是如何呈现中华美德魅力的呢?在笔者看来,怡霖是通过细节刻画和场景描摹来展现中华美德的独特魅力的。

  细节和场景是散文的精魂。怡霖擅于选取精彩的细节和故事,来展现淳朴的人情美和高雅的人性美。笔者尤其喜欢其中亲情散文的书写。《蹒跚的软语》是该书最温情最动人的亲情散文。父亲自杀后,怡霖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姐姐深明大义,妹妹心存感恩、懂得回报,读来感人至深、刻骨铭心。其中有段场景描写特别感人:姐姐卷起衣袖做蒸番薯团,然后牵着妹妹的手走向母亲劳作的山地上,母亲不禁喜极而泣,蒸番薯团和送番薯团这两个场景,选材独到,心理描绘栩栩如生;文章最后,写到母亲为住院的怡霖到街上买菜,被车撞死,怡霖跌跌撞撞到一家家医院寻找,当读到怡霖在市医院找到血肉模糊的母亲的尸体,泣不成声时,作者那份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令人热泪盈眶。

  《花开一扇门》凭借苦难延续与传递中华美德,通过细节和场景呈现中华美德的无穷魅力和神韵,其终极目的是——“打开中华美德一扇门”,让中华美德的精髓滋养华夏子孙的血脉,重塑炎黄儿女的身躯与筋骨。

  这本书既有温婉细腻的一面,也有粗犷豪放的一面。在该书第二辑《圣洁精灵》中,怡霖身怀娴熟而高超的叙事本领,给读者讲述了雄鹰、灵猴、猛狼等动物的故事,揭露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凶险与残酷,展示行文的粗犷豪放与“野性”,讴歌了“雄鹰”奋进向上、荡气回肠、笑傲长空的生命诗章,赞美了“灵猴”的活泼乖巧机灵,盛赞“猛狼”的团结顽强和重情重义。这类动物散文运用比喻、拟人、暗示等手法鞭挞人类的“假丑恶”行径,从侧面呼吁并倡导“真善美”的优良风尚,既展示了怡霖阳刚硬朗的文风,又彰显出其胸怀天下的悲悯情怀。

  在青春励志散文《星语心愿》中,作者引用古今中外历代名家年轻有为的故事,激励自己要发奋写作,发誓早日抒写辉煌灿烂的文学华章。在该文后面,怡霖告诉读者:“感谢生活赠予的所有磨难,哭着成长,笑着变老。感谢命运给我关闭的门,方有机会启开一道窗而看见星光月亮。”(散文集《花开一扇门》第21页)

  是的,历经磨难的洗礼、挫折的淬炼,怡霖开启了心灵的一扇窗,还打开了中华美德的一扇门,她擎起中华美德的光芒照亮了迷途游子前进的方向。怡霖通过散文创作,成功完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学审美追求。这或许便是怡霖散文创作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花开一扇门》,怡霖 著,北京国文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