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五月的风刚染上几分暑意,无锡东港黄土塘的瓜田已捧出第一抹鲜甜。2010年,黄土塘西瓜种植技艺被列入无锡市级非遗项目。现在这里的西瓜种植户已从传统农业向科技化转型,实现西瓜亩产8000~10000斤。目前,新一季“非遗”西瓜已经批量上市。随着气温持续走高,脆爽清甜的本地西瓜将成为市民果盘里的“C位”。
走进蒋建康农场的西瓜大棚,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西瓜藏在翠绿藤蔓间,一派丰收景象。该农场的西瓜种植规模有200多亩,大品种西瓜以“美都”“8424”为主,小品种西瓜有“双色冰淇淋西瓜”“皇冠西瓜”“锦霞8号”“健康1号”和“早春红玉”等。得益于晴好少雨天气与优质种植管护技术,今年大果型瓜亩产达6000~8000斤,中心糖度12~13;小西瓜更是清甜,糖度可达15左右,甜蜜诱人,预计总产量可达160万斤左右。
“这个品种是从上海农科院引进的,瓤是黄色的,口感鲜嫩爽口,甜而不腻,糖度可达13~14。”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蒋建康随手挑了一个新品种西瓜,用力捏了捏瓜皮,“捏上去手感很硬,说明已经熟了,成熟的西瓜瓜皮薄脆,可以徒手剥开。”说着,他用指甲沿着瓜皮掐出痕迹,打开一个小口之后,轻轻松松把瓜皮剥开了,金黄的瓜瓤令人垂涎欲滴。
“黄豆发酵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肥力强,利于西瓜生长吸收,也更绿色生态,去年尝试后效果很好。”蒋建康介绍,在黄土塘特有的鳝血土的加持下,以发酵后的黄豆粉作底肥,种出的西瓜特别好吃。眼下,头茬西瓜正批量上市,日均销量约5000斤,预计端午节前后日均销量可突破2万斤。这批西瓜可以采摘三到四茬,差不多到8月底结束采摘,之后将再种一批秋瓜。
另一片连栋大棚的西瓜不是长在地上的,而是整齐种在一个个边长30厘米的黑色正方形深盆中。盆中有的是刚移栽进去不久的西瓜苗,有的已经结出了拇指般大小的小果子。“西瓜需要轮作,七八年后才能在原来的土地上种植。今年首次尝试基质种植,等西瓜长大后,继续用吊盆技术来种植,这样只需要更换基质土,就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每年连续种植西瓜。”蒋建康介绍,“盆栽”模式既方便游客直观感受西瓜成长、体验采摘乐趣,又解决了西瓜种植轮作难题,可谓一举多得。
在黄土塘荷花池头村,夏明娟的30亩瓜田同样硕果累累。她种了美都、玉菇、冰糖心小西瓜等品种,将于下周成熟。夏明娟坚持不打农药,以菜籽饼等有机肥滋养。在她的精心管理下,预计亩产量达8000~10000斤。此外,她还有8亩露天西瓜刚栽下,再过几个月将陆续迎来丰收。
近年来,黄土塘村积极与农科院合作,在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微生物技术改良土壤、全营养施肥、雄蜂授粉等科学管理手段的应用,实现了西瓜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也让西瓜种植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