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无锡市妇联主办的“遇见AI 遇见爱”人工智能与家庭心理教育应用场景体验活动上,多款各具特色的机器人和AI心理筛查设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科大讯飞的AI心语小屋、容芮家庭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的情感识别设备与梁溪区荟瑞困境儿童关爱中心推出的心理服务机器人正借助AI技术,构建覆盖学校与社区的“心理健康防护网”,让心理测评从“事后补救”转向“前端预防”,从“排队等待”升级为“一分钟搞定”。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数据显示,近10万名13—18岁青少年受访者中,有14.4%的孩子幸福感较低。梁溪区容芮家庭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工作人员韩立芳表示,传统心理测评大多是问卷形式,学生回答问题时往往掩盖真实情绪,导致测评结果偏差。
“情绪、压力的波动有时非常微妙,家长未必能察觉,这时AI设备就像一面‘放大镜’,帮助我们捕捉到孩子细微的变化。”韩立芳说。在容芮家庭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展示的情感识别设备前,记者体验到,通过面部表情分析系统,仅需一分钟便可生成可视化情绪报告。系统将心理状态划分为攻击性、压力、不安、怀疑等多个维度,通过可视化图表呈现情绪波动趋势。在精神状态表上,包括攻击性、压力、不安、怀疑、平静、自信等多个指标,每个指标用不同颜色区分,并标注当前状态为“高”“正常”或“低”。
“过去一个孩子需要40分钟问诊,现在AI设备让筛查过程更加简化、高效。”韩立芳介绍,自设备上线以来,已有200多名学生接受了检测。同时她提醒:“AI设备只能发现问题,真正的情感疏导和心理干预,仍需要咨询师的专业陪伴与细心倾听。”
与容芮家庭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展示的设备侧重快速筛查不同,科大讯飞的AI心语小屋则更聚焦情感对话模拟。依托语音情感识别技术,设备通过与孩子进行模拟对话,捕捉其语音中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信号。
“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愿表达真实感受,但对着AI设备却更愿意倾诉。”科大讯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模拟心理咨询对话,系统将孩子的言语数据化,与情感数据库进行比对,生成个性化干预建议。
“当孩子说话语速加快、用词频繁重复,系统会判断其焦虑指数偏高,并建议进行放松训练;而当孩子反复提及‘自杀’等负面词汇,系统会提醒家长进行深入沟通。”
无锡市妇联相关负责人指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不足一直是困扰社区和学校的难题。“以前,每名心理咨询师一天最多接待4—5人。尤其是在情绪风险高发期,咨询师往往难以顾及每个个案。”
如今,AI设备的上线,不仅提升了筛查效率,还为咨询师腾出更多时间专注于深度干预。韩立芳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我们曾接待过一个初二学生,母亲一直认为他只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然而,AI筛查结果却显示,他的焦虑指数已超过警戒线,这才引起家长重视。”未来,无锡市妇联计划进一步搭建平台,将容芮中心、科大讯飞等AI设备链接给更多社会组织。“让AI成为孩子的‘情绪守护者’,不仅筛查情绪风险,更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无锡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晚报记者 陈怡迪/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