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王茜:“00后”的我在肿瘤病房看遍世间百态

  口述:王茜

  整理:晚报记者 毛岑岑

  不是医护人员,却每天和肿瘤科病人打交道是什么感受?“00后”王茜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如今的她,每天穿梭在医院肿瘤科的病房内,为病人提供关怀,普及安宁疗护服务。病人临终前的呢喃、家属闪烁的泪光、医护人员对重症病人的鼓励……这里的工作让她对疾病和死亡有了新的体悟。

  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在医院做社工

  大学本科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我,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干什么,家中一位姐姐就读的社会工作专业让我产生了兴趣,于是,研究生报名时,我就跨专业报考了社会工作专业,现在顺利地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

  说到社工,大家可能以为我们大多在社区或者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地方工作,其实社工的分工非常细,既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社会工作方向,也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工作方向。对医务方向感兴趣的我在毕业时选择了这份和病人打交道的社工工作。从去年10月到现在,我每天早上八点和护士一起查房,在病房和病人们聊天,在活动室和病人们一起做游戏。每天的工作内容千头万绪,遇到的病人形形色色。从一开始不敢和病人交谈,到慢慢能听懂一点无锡话,我在这份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社会工作行业的薪资水平并不高,和我同届毕业的不少同学转行从事其他工作。但每当看到病人家属给我发来感谢的消息,实现病人的心愿后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我觉得这份工作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

  第一个陪伴到去世的病人,会喊我“外孙女”

  在肿瘤科的病房里,病人的状态是我最关心的事情。每天早晨查房时,我都会带着一本小小的笔记本,记下需要特别关心的病人。比如,一个人来住院的张阿姨,我会记录下她下午做CT检查的时间,以便陪伴她去检查。除了日常对病人的关怀,我们的社工团队还会提供“安宁疗护”服务,让终末期病人能够在不过度治疗、减轻痛苦的情况下,有尊严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我的第一个“安宁疗护病人”是70岁的李阿姨(化名),身患结肠癌的她在刚入院时状态还不错,也十分健谈。李阿姨最骄傲的就是她事业有成的子女和两个乖巧懂事的外孙女。每当提到他们时,她都能和我聊上一个多小时。但随着病情的加重,李阿姨的状态慢慢变差,有时会说“不想活了”“治不好了”这样消极的话,这让我意识到需要立刻进行“危机干预”。和家属交流后,我得知李阿姨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就和医护人员一起买了小蛋糕、生日帽,在病房里给她过了一个简单又温馨的生日。事后,李阿姨看到照片特别开心,情绪也有所好转。在陪伴李阿姨的四个多月里,她有时会说“你就是我的外孙女呀”这样的话,让我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在李阿姨去世后,我陪同她的家属去了殡仪馆,仿佛送走了一个对我至关重要的家人。

  误解、遗憾、争吵,我在这里看遍世间百态

  病房里每天都有着各种故事,虚弱的病人、焦急的家属、忙碌的医护人员构成了一幅世间百态图。我和我的社工小伙伴杨雨虹穿梭其中,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工作时,病人的误解和质疑是时常发生的事。看到重症病人痛苦的模样和家属不舍的泪水,我们也经常唏嘘不已。

  “我今天特意给她带了酸辣粉,但早上来了才知道她凌晨已经去世了”“是啊,上周才过完50岁生日呢,太遗憾了”……休息时间,我和杨雨虹谈起了最近陪护的一名病人,身患胰腺癌的她病情发展很快,最后的心愿是吃一碗酸辣粉,却未能实现。生命无常,我们能做的只有加倍关怀,减少遗憾。

  我们还会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一次在病房里,一对老夫妻因为治疗方案的分歧而争吵,我和杨雨虹赶紧找两位分开谈心,得知妻子是因为护理老伴十分辛苦,却得不到老伴的肯定而心里委屈,我们就鼓励叔叔每天给妻子表达一句感谢,最终两人把话说开了,心结也打开了。

  生命有限,努力给予他人温暖与力量

  有人说,在医院里见多了生老病死就会麻木,但我却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体悟。“珍惜生命”不再是一句空谈,而是落实在了我每天的工作中。想方设法让病人减少痛苦、安度余生,是我对生命最大的珍惜与尊重。

  我曾陪护一位患者顾阿姨(化名),考虑到她喜爱安静,我每次来到她床边,都会先轻声询问她是否有聊天的意愿。如果她不想说话,我便会采用冥想疗法,帮助她暂时忘却身体的疼痛。我会引导她闭上眼睛,放缓呼吸节奏,想象自己身处宁静美好的场景,比如漫步在静谧的森林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周围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通过和她的家属交流,我了解到顾阿姨要强的性格和凭借个人努力买房的心愿。之后在聊天时,我也会和她分享自己过往的经历,比如曾经为了工作熬夜、加班等。

  顾阿姨去世后,我的工作并没有结束。顾阿姨女儿放声大哭,我用同龄人的安慰方式,鼓励她继续参加研究生考试,好好生活。在这份工作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自己的努力给他人带来的帮助。生命有限,人生无常,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支持,永远会带给我们更多力量。

  记者

  手记

  在医院走廊看到王茜时,她穿着亮黄色的马甲,像个小太阳一样蹦蹦跳跳。医院的一角还有她布置的温馨照片墙,手绘的兔子和花朵图案十分俏皮。当问及每天面对病人会不会感到压抑时,她斩钉截铁地表示“不会”,自己是个“能量很足”的人。她用自己的年轻活力和专业态度,让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了“安宁疗护”,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