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一处漏水点背后的“立体化作战”

直击高温下的供水管网抢修

  7月4日,无锡的气温依然居高不下。滨湖区环湖路上的大渲桥下,施工声早早划破了清晨的宁静。烈日炙烤之下,水务集团的抢修人员正争分夺秒,对一处深埋地下的破损供水管道展开紧急抢修,全力保障高温时节的供水安全。

  现场:高温下抢修漏水点

  虽然清晨的气温尚未攀至最高点,但烈日当空,地面蒸腾着热气,连吹来的风都带着灼人的燥意。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道路被挖开一个三四米深的大坑。随着坑底泥土被掘开,渗水不断涌出。

  坑底作业是抢修的关键,也是最艰苦的环节。一名工人顶着烈日,做好安全措施后下到坑底。在狭窄闷热的坑道里,他必须手动清理挖掘机不便处理的管道周边泥土。浑浊的泥水混合着汗水,不断溅洒在他的身上、脸上。十多分钟后,当他从坑底返回路面,泥水和汗水交织着往下滴落。

  “我们之前探了两个点,最终确定出水点就在道路下方。”现场抢修负责人惠春新介绍,漏水管道为下穿梁溪河的倒虹管,直径为600毫米,口径较大。出水点则位于梁溪河边,为了定位出水点,他们先是在绿化带以及河边尝试开挖了两处,最终确认出水点位于道路下方。在办理相关手续后,于当天开始抢修施工。

  当天的工程主要是前期准备和定位确认,中午12时左右进入关键的停水施工阶段,至下午5时左右完成施工恢复通水。据介绍,这处漏水从前期发现到最终施工,历经了约两周的准备,属于“疑难杂症”。而长时间的准备正是为了缩短实际施工时间,“前期准备越充分,施工时间就越短,居民停水时间也就越短,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少高温天停水对大家生活的影响。”

  高温天施工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施工现场几名工人的上衣都已湿透,有的人衣服上已经出现了盐渍。惠春新介绍,为了保障工人安全作业,公司提前准备了充足的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品和物资。

  背后:多部门通力协作堵漏

  这场烈日下的抢修“鏖战”,其背后是一场涉及多部门、多环节的精密“立体化作战”。这处漏水点的发现,源于水务巡检人员一丝不苟的巡查。他们敏锐地发现梁溪河河水中不同寻常的清流,以此推测附近的管网可能出现了漏水的情况。就此拉开了这次抢修的序幕。

  之后,巡检人员在智慧管网系统的配合下,对沿河数百米的管道进行了摸排,确认大致范围。然而,深埋地下的管道,找到其具体漏点如同捉迷藏。这时,“听漏人”登场了。他们通常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乃至凌晨时分出动——因为此时城市“沉睡”,环境噪声降至最低。戴着专业听漏仪的他们,屏息凝神,如同给城市“把脉”的医生,将探头紧贴地面或阀门,捕捉着常人无法察觉的、水流从管道裂缝中逃逸时发出的微弱嘶嘶声或哗哗声。正是依靠这份在静谧中捕捉细微异响的“绝技”,听漏人员最终将漏点精准锁定在大渲桥下的特定位置。

  定位完成后,抢修团队接力入场。他们的任务是在尽量减少对交通、环境及周边居民影响的前提下,找到最终确定的出水点。这需要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谨慎的“微创”式探索开挖——先在绿化带、河边尝试,最终才精准地挖到道路下方的漏点。(施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