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到,无锡的研学市场就进入了“疯狂星期四”模式:文化场馆活动秒空,非遗手作课名额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连湿地公园的望远镜都被借到“加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无锡的研学活动格外丰富,非遗工坊里玩起了机械臂,红色路线藏了剧本杀,连研学证书都成了“硬通货”,暑期让研学市场乘“热”而上。
研学市场开启“高温预警”
“手速慢一秒,课程全没啦!”市民陈女士盯着手机屏幕哀号。无锡博物院的“吴风雅集”暑期活动刚上线,200个名额在半小时内被抢光。在惠山古镇的泥人课堂,孩子们正用3D打印的模具改造传统阿福。“妈妈,我的泥人会鼓掌!”8岁的乐乐举着“赛博泥人”炫耀。而在东林书院的“六艺体验”现场,孩子们穿着汉服玩“小学士闯关”,有家长自带反光板给孩子拍“状元出道照”。
自端午过后,暑期研学预订便已启动,目前进入高峰期。数据显示,全市研学活动报名人数同比增长不少,文化类、科技类课程最火爆。惠山古镇景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惠山古镇的非遗工坊每天接待百余人,泥人体验课排期已到8月底。”北京中凯国际研学无锡分公司副总经理肖慧告诉记者,今年收费定制类活动占比大幅增长,家长更愿为“深度体验”买单。
科技文化类研学格外受欢迎
今年研学新花样频出,“科技+文化”融合让活动更有趣味性。在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孩子们先在“低空经济展示中心”玩无人机模拟,再冲进博物馆解码史前巨兽。工作人员小李调侃:“以前研学是‘看恐龙’,现在是‘造恐龙’——用3D打印笔复原霸王龙骨骼。”在鸿山遗址博物馆,孩子们用3D扫描仪“复活”文物,优秀作品还能登上馆方公众号。惠山区将辖区内近30处人文点位“串珠成链”,打造“红色情怀”线路,把延安精神学习天地和“一包三改”纪念馆串成“红色剧本杀”。孩子们拿着任务卡解密“密室”,用AR技术还原抗战场景。家长刘先生笑称:“孩子回来给我科普‘四千四万精神’,比上补习班管用多了!”
锡山区则以“步子慢、风景赞、故事多”为特色,推出4条主题路线:从月溪书院、谈村影剧院到东亭老街,通过老城空间的新旧对话,展现无锡的市井烟火与文化韧性。江阴科技馆内,孩子们观看科普电影、参与大型科普表演互动、体验4D电影,解读“光之密码”科学实验。宜兴善卷洞景区上演“洞见古今”少年探险营,溶洞探秘、建造庇护所、学习刻纸技艺、制作陶艺作品,精彩纷呈。梁鸿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守护者”营地中,孩子们白天跟着专家测水质,晚上用热成像仪找夜鹭。而在宜兴竹海,孩子们用草药制作驱蚊水,在溶洞探险时争论“钟乳石年轮”,俨然一群“小贝尔”。
研学价格两极分化 产品过硬是王道
今年,无锡研学市场价格呈现“K型分化”:高端定制类课程单价突破千元,而公益类活动仍保持免费。比如,拈花湾的“小矮人建筑课”需收费,完成课程可领研学证书;而无锡博物院的“活字印刷”体验则完全免费。“我给孩子报了3个收费课,但必须‘值回票价’。”家长林女士展示她的“研学清单”:非遗课要带作品回家,科技课得学编程基础,自然课必须发研学证书。“以前觉得免费课‘赚到了’,现在发现收费课才有‘干货’。”
无锡某研学机构负责人透露,今年家长更看重“体验溢价”。三国水浒景区依托名著与历史,推出“正衣冠学汉礼”“榫卯之巧”等研学产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宜兴善卷洞的“洞见古今”营地,孩子们用溶洞探险故事交换零食,俨然一个“微型社交圈”。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市场火热,但部分研学机构订单未达预期,亲子研学游产品销量增长反而带动了传统研学旅游。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建表示:“拥有持续推出优质产品的能力,是研学机构生存的必要条件。高同质化、缺乏创新的产品将愈发难以招收学员,甚至被市场彻底冷落。”
(晚报记者 璎珞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