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方面,文件提到,养老机构可以提供照护技能培训和短期替代照护服务等支持。记者走访看到,这样的服务已经有部分养老机构正在开展,或是为老人家庭提供便利,或是让对老人的照护更加专业。
“走读式”照护
住养老院选择更多了
“一条大河波浪宽……”上午10点,北京昌平区首开寸草养老院内传来了动人的歌声。87岁的姚翠珍原本是在和护理人员闲聊天,聊到自己的过往经历,她非要秀一秀自己年轻时就引以为傲的歌喉。
姚奶奶是养老院里的长期入住老人,而在半年多前,她每天只会在养老院里待上一个白天,到了晚上的时候,会由家人接回家里住。养老院位于瑞旗家园小区,姚奶奶的家也住在这里,接送路程并不远。
“我的婆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之前在家的时候,一直是由我和爱人照顾。”老人的儿媳、今年63岁的王玉梅说,老人行动上没什么大问题,但记忆力退化十分严重,前脚刚做一件事,后脚就忘,“比如烧水,就出现过开着火就忘了的情况,我们看见后赶忙把火关上。”
虽然一直都陪在老人身边,但因为并非专业的陪护人员,王玉梅和爱人还是担心老人会遇到危险,也有了求助专业养老机构的想法。去年10月左右,家人找到了首开寸草养老院,那时虽然院内的36个床位已经住满,但养老院表示,可以给奶奶协调出一个临时床位,先提供短期照护服务,之后再看情况。
就这样,姚奶奶白天住养老院、晚上回家的“走读生活”开始了。与在家的时候不同,养老院里会给老人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姚奶奶对于参加唱歌活动尤其热衷。对于养老院的环境、饮食等方面,姚奶奶也比较认可,等之后院内空出正式床位之后,她就顺利入住了。
“像姚奶奶这样先短期住一段时间的老人,我们一年多来就接收过五位。”养老院医疗护理部主任陈雨杉介绍,院内长住的老人基本都是失能失智老人,需要24小时陪护,而短期入住的原因则比较多。有的是还拿不准要不要住养老院,先来体验体验的;还有的是曾经在医院做了手术,在术后恢复期,家人希望老人能得到更专业照护的;也有的是子女想出去旅游,暂时把老人托养在养老院的。这几位老人,有的待了一段时间就回了家,也有的像姚奶奶一样转成了长住。
“短期照护的好处,一方面是给了老人适应的时间,另外也可以选择半天入住,在价格上也会相对便宜一些,给了家属更多的选择。”但如果是半天入住,老人的失能失智情况最好不要太严重,否则接送起来也挺麻烦。另外,因为老人在中午一般都有午睡的习惯,所以养老院最起码要能提供一张临时床位给老人“加床”。“我们院内的床位向来很紧张,但考虑到老人家庭确实有这样的需求,最终才协调出了临时床位。”
手把手教学
照顾老人细节很重要
姚奶奶对于养老院的照护模式比较认可,但也有的老人不习惯去养老院,即使已经处于失能失智的状态,依然选择在家生活。
下午两点,潞邑街道通瑞嘉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养老护理员卢玉镯,敲开了一户人家的房门。他今天要服务的老人是69岁的刘国文,因为患有偏瘫,老人需要长期卧床,平时由67岁的老伴贾秀华照顾。
除了打扫卫生等服务,卢玉镯每次前来,还要给贾秀华传授一些护理知识。只见他端来一盆水,手里拿着一条毛巾,开始演示如何给卧床老人做面部清洁。
“咱们选用毛巾的时候,尽量选一些材质比较软的。另外给老人擦拭的时候,毛巾最好是缠在手上,把末端攥在手里,这样擦的时候不会划伤到老人……”卢玉镯讲解得很细致,贾秀华听得也十分认真。脸部擦拭完毕之后,卢玉镯给老人涂上了擦脸油,这次连带实操的教学也就顺利结束了。
而在同小区的另一栋楼,驿站的养老护理员魏燕琪,在给老人家属做“穿脱衣”的技能培训。
这户人家72岁的老人王东也是一名偏瘫患者,身体的左半边完全不能动弹。魏燕琪拿起一件单衣,先把老人的患肢抬起,穿好袖子,随后让老人翻身,把衣服从老人身下拽过来,再穿健肢的袖子。穿的过程中,魏燕琪还不忘提醒老人的老伴刘玉然,翻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用胳膊肘顶到老人的身体,支撑的时候一定只能用小臂。站在一旁的刘玉然连连点头,不停地夸赞小魏“真专业”。
像这样入户给重度失能老人的家属开展照护技能培训,是通瑞嘉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常规工作。站长李宇廷介绍,上门的护理员先前都接受过专业的养老护理和家庭照护技能培训,他们也会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再转教给老人的家属。
“我们的护理员不是住家保姆,没法24小时陪护在老人身边,所以把技能教给家属就非常重要。”像如何进食、如何刷牙、吃药时该注意什么事项等,这些看似平常又简单的事情,其实其中蕴含着不少细节和门道。尤其是在照顾失能老人这一点上,稍微的粗心和不注意,就有可能给老人带来伤害。“我们把每个环节从头到尾演示一遍,家属之后照顾老人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科普要跟上
住养老院选择更多了
失能卧床的老人,除了简单的日常照料,有时还会遇到更换胃管尿管、清洗膀胱、伤口换药等医疗护理需求。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优护万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有一批专业的护理人员随时待命,哪家老人有这样的需求,他们就能及时上门提供服务。
“失能老人的照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些问题就是缺乏照护知识导致的。”中心的护理总监傅晓瑾介绍,比如褥疮,一般都是老人卧床姿势不对引起的。对于长了褥疮的老人,护理人员在上门时,除了给老人上药,也会给家属反复科普一些照护知识。
“长期卧床的老人,如果床垫特别硬,就容易对身体造成压迫,长褥疮。对于这种情况的老人,我们虽然不会直接推荐品牌,但也会告诉家属,尽量给老人再选购一些有减压效果的床垫。”另外,及时给老人翻身,也是避免长褥疮的一个办法。护理人员上门时都会给家属留下一个记录单,老人是平躺、左躺还是右躺,角度是30度、60度还是90度,家属都可以在记录单上记下来。
养老服务中心执行院长胡雪介绍,机构的服务范围一般是周边3到5公里的几个社区,但有时,机构的护士也会奔赴十几甚至二十几公里之外提供服务。“之前有一位老人找到了集团位于朝阳的分院,说家里有老人需要医疗照护,因为我们这里的护士都比较专业,最后就联系到了我们去给人家上门。”
这样的长途跋涉也说明,目前能够提供专业医疗照护服务的养老机构,数量还不算太多,其中能开展上门服务的就更少了。“究其原因,还是入户进行医疗护理服务的门槛比较高,服务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很少有机构会去开展这样的服务。”
胡雪介绍,在医疗护理方面,一般分为三个场景,养老机构、医院和居家,前两个场景还好说,但居家环境的变数就比较大了,卫生情况不总是尽如人意,很多设备也都缺失,所以上门人员得做好万全的准备,还得具备相当的应急处理能力。
“另外,我们也会遇到,明明我们已经告知了问题和处理办法,但患者家属不认可的情况。”让胡雪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在现如今AI逐渐发达的情况下,家属通过网络自行诊断、自行护理的情况越来越多了,但有时方法完全是错的。“我们也希望,家属在跟我们的护理人员沟通时,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我们是专业人士,肯定比网上AI的信息要靠谱。”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