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入伏以来,无锡本地蔬菜生产进入传统“伏缺季”,产量明显下滑,但市民“菜篮子”并未受太大影响。昨日,记者从无锡朝阳农产品大市场获悉,来自兰州、云南、张北等高原冷凉地区的蔬菜正源源不断入锡,市场日成交量2700吨左右,较去年同期上升6%,整体菜价下降5%,有效保障了三伏天供应。
昨日在朝阳蔬菜批发市场,工人从一辆辆挂着甘肃、云南、青海牌照的重型卡车上卸下带着高原寒意的蔬菜筐。市场经理张梓杰站在一片青翠前,指着放在泡沫箱里的娃娃菜、生菜、油麦菜和青菜介绍道:“这就是现在叶菜的‘四大金刚’,它们现在是伏天里的主力军。”
张梓杰介绍,眼下正是“伏缺季”,因本地高温湿热,细菜、空心菜、苋菜这些地产蔬菜主要品种长得慢、病虫害多,产量明显下来了。“平时本地菜日到货量能有500吨到600吨,现在锐减到350吨左右。”本地菜的“退场”,让市场对“外援”的需求陡增。
来自千里之外的高原冷凉地区蔬菜,正成为关键补给。除了传统的“四大金刚”,西蓝花、药芹、西芹等“花色菜”也整齐码放,青翠欲滴。就在上周,来自青海的第一车新鲜蚕豆也到了,零售价每斤5元左右,给市民餐桌添了新选择。这些跨越山河而来的蔬菜,带着产地的清凉气息,成为闷热伏天里市场最活跃的“身影”。
价格方面,虽然高原菜运输成本较高,但由于供应总量大、渠道多元,市场蔬菜的整体均价反而同比下降了5%,呈现“量增价稳”的良好态势。
“高原地区夏天凉爽,正是蔬菜生长的好时候,刚好能补上我们本地伏缺的空档。”张梓杰解释道,畅通的跨区域调运机制和批发市场的高效组织,是确保伏天蔬菜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的关键。(陈婧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