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连日降雨,水位超警0.07米

太湖2025年第1号洪水形成

  8月2日,在鼋头渚景区万浪桥一带拍摄的太湖水位情况。  (还月亮 摄)

  本报讯 (晚报记者 潘凡)受“竹节草”残余环流持续影响,我市仍有明显降水。8月2日4时25分,太湖水位升至3.80米,达到警戒水位,依据水利部《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太湖2025年第1号洪水”正式形成,太湖流域防汛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连日来的降雨是太湖水位上涨的主因。”无锡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太湖水位上涨是一个持续过程,台风期间上游持续向太湖汇水。尽管无锡地区8月1日雨量有所减少并出现间歇,但整个太湖流域尤其是上游区域,前期降雨叠加持续汇水,使得太湖始终处于“接纳”周边来水的状态。面对严峻形势,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早早布下“先手棋”。在台风强降雨影响前,便调度沿江、沿海闸泵加大排水力度,提前降低太湖及河网水位;降雨期间,全力排泄河网洪水,充分发挥太湖调蓄作用,有效拦蓄上游来水,待河网区水位下降后错峰外排太湖洪水。自7月28日以来,沿江、沿海闸泵累计排水已达8.3亿立方米,为降低河网区水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监测数据显示,8月1日8时至2日15时,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面平均雨量62.0毫米,其中市区47.9毫米、江阴48.7毫米、宜兴40.7毫米,最大点雨量为锡山甘露港站的120.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为2日11时至12时梁溪广瑞路站的31.8毫米。截至2日16时,太湖平均水位3.87米,超警0.07米,增加了约1.7亿立方米水量,按蠡湖库容量约1800万立方米计算,相当于“倒”进了9.4个蠡湖。

  面对汛情,水利部门启动多维度防汛应对措施。无锡区域内通过沿江14座水闸、6座泵站持续加强洪水北排,1日排水4516万立方米,以降低区域水位,减少向太湖的汇水;8月1日17时起,太湖通过望亭立交向望虞河全力泄洪,日均出湖流量约73.2立方米/秒。太湖、苏南运河水位超警后,水利部门立即组织开展巡堤查险工作,目前未发现险情。同时,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运东大包围2日早8时至16时排涝295万立方米,南门水位控制在3.60米以下;各地圩区及时开机排涝,降低圩内水位,为管网入河提供有利条件。

  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太湖水位上涨快、下降缓,超警状态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这一方面是由于前期强降雨,上游流域仍在不断向太湖汇水;另一方面是外排通道流量有限。此次太湖洪水主要对我市宜兴、滨湖、经开、新吴等沿湖区域造成影响。其中,滨湖马圩等地势低洼区域需重点加强巡查排险;宜兴地区则面临“强降雨来袭、上游来水、下游太湖高水位顶托”的三重考验,导致市内河湖库水位上涨,区域防洪防汛压力增加。不过截至发稿时,横山、油车两座大中型水库未超汛限,6座小型水库蓄满正常溢洪,总体情况平稳,未发现堤防险情。

  据了解,太湖警戒水位为3.80米,保证水位4.65米。历史上,1999年太湖最高水位达4.97米,2016年为4.87米,1991年和2020年为4.79米。经过2019至2023年的堤防提标加固,太湖设计防洪水位达4.80米,堤顶高程达7米,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截至2日16时,除太湖、苏南运河无锡段外,无锡市其余河湖库水位均在警戒水位以下,运东大包围及各地圩区圩内水位也处于安全水位以下,全市防汛形势总体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