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盛夏的一口鲜甜 地产鸡头米迎丰收

  芡农正在采摘鸡头米。(张嘉硕 摄)

  本报讯 8月4日凌晨4点,锡山区厚桥街道谢埭荡村的水田还浸在朦胧的晨光中,十余名芡农就已踏着及膝的碧波忙碌开了,他们正在采摘今年头茬上市的鸡头米(芡实),给锡城百姓的餐桌带来盛夏的一口鲜甜。值得一提的是,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8月1日录制《山水间的家》节目时,也曾来此体验鸡头米的采摘,为今年的鸡头米添了一道“明星光环”。

  晨光熹微中,硕大的圆盘状绿叶铺满了水田。穿着防水胶鞋、戴着长手套的芡农们在半米多深的水中弯腰摸索着,娴熟地用竹刀拨开覆满水面的绿叶,避开叶片背面的尖刺,精准采下水中一颗颗形似鸡头的褐绿色苞果。“这叶片打卷的底下,准有熟果。”有着十余年种植经验的盛惠根手腕轻转,竹刀在叶片间划出一道弧线,顺势捏住比拳头还大的鸡头苞,稍一用力便将其从茎秆上摘下。不到半小时,筐里已堆了数十颗新鲜果实。

  作为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芡实种植基地,谢埭荡村占地约500亩的芡实种植基地在宛山湖优质水源和给力气候条件的滋养下,迎来了大丰收。“今年天气不错,没有极端高温,适宜鸡头米的生长。从采收情况看,品质相当不错,口感软糯,个头也大,重量普遍在5两以上,大的重达1斤。预计鲜鸡头米(带壳果实)亩产可达120斤左右,比去年增加约两成,是个丰收年!”盛惠根乐呵呵地说,今年鸡头米开采比去年晚了三四天,一共可以采收8到10批,采摘期预计可持续到10月上旬,“接下来我们每天都要下田采收,风雨无阻,每人每天至少采收300颗,确保每一批都鲜嫩饱满、口感香糯。”

  作为“水八仙”之首,鸡头米的采收可不是易事。芡农们需在凌晨四五点至早晨八九点间完成采摘,此时水温尚凉,可避开暑气的蒸腾。而这些果实也“娇贵”得很,采收后需迅速加工以锁住鲜度。在加工点,现代机械加工正与传统手工剥制同时进行:机器高效处理大批量果实,村民们则凭借指尖技艺,用特制铜刀先剥开带刺的硬壳,再去掉黏手的海绵状包衣,最后剥去粉紫色薄皮,一颗颗圆如珍珠、白似凝脂的鸡头米才算露出真容。

  小小鸡头米,已成为谢埭荡村富民增收的“金色产业”。在村集体主导的谢荡水韵(无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运作下,通过“基地+农户”模式组织村民参与种植、采收和加工,带动3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每亩芡实帮助农民每年增收约5000元。“今年的订单早早排上了,供不应求。机剥米零售价约90元/斤,品相完美、营养保留更完整的手剥米约为160元/斤。目前日销售额超1万元,预计9月将迎来销售高峰。”谢荡水韵(无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谢忠新介绍说,村里还将推出亲子采摘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感受采摘乐趣;以鸡头米为原料开发的创意美食,如鸡头米奶茶、鸡头米甜品等也将同步上市,丰富消费选择,让这颗“水中人参”发挥更大价值。

  除了锡山区,宜兴的鸡头米也来了。一周多前,徐舍镇潘东农业服务合作社的200亩芡实田已抢“鲜”开采。这里的鸡头米因土壤水润肥沃,颗粒匀实有嚼劲。“价格虽比去年略涨了点,但还是供不应求。”该基地负责人说,除了本地饭店采购外,线上订单已发往上海、杭州等地,让水乡的滋味飘向更远的地方。(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