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虽然挂名“蚊子”,但它并不是为了纪念蚊子而设立,而是希望借此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知以及防控蚊子传播疾病的意识。被蚊子冷不丁叮一口,不仅瘙痒难耐,还可能被传染上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然而,在无锡,有一群人却把蚊子当成“宝贝”养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精心喂养、悉心照料、全年无休。
饲养“特殊居民”46年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的养蚊室建立于1979年。据主管医师杨蒙蒙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疟疾在我国流行,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是雌性按蚊。为了更好地了解、控制直至最终消除这种疾病,研究所建立了养蚊室,对传播媒介进行长期研究。
建成46年来,养蚊室不间断地饲养着蚊子,目前这里生活着3个属、5个品系的蚊种,包括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斯氏按蚊和白纹伊蚊。其中,最难饲养的中华按蚊,已在实验室内连续繁殖了45年,传代超过600代,堪称“活化石”。
养蚊室实行全年恒温恒湿——温度锁定在27℃、湿度保持在75%左右。任何波动,都可能让蚊虫发育异常。“这精度比母婴室的环境控制还严格。”杨蒙蒙说。
精心“照料”,全年无休
上午8点半至10点,是养蚊室一天中最忙碌的时间。工作人员要完成喂食、换水、清洁等工作,还要定期进行传代——包括喂血、帮助蚊子产卵、孵化卵块等。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值班记录蚊子的变化。
蚊子的“饮食”因生长阶段不同而各异:幼虫期在水中主要摄入蛋白质含量高的鱼饲料和猪肝粉;成蚊阶段以糖水为主;有产卵需求时则必须吸血。培养水也有要求,必须使用脱氯水。
除了室内饲养,研究人员还要定期到野外捕捉蚊子,开展常规蚊媒监测,了解种类分布、密度、季节变化和杀虫剂抗性等。有时要去猪圈、牛棚捕捉按蚊,也可能在村落中捕捉伊蚊,环境艰苦且充满不可控因素。“曾经有同事在抓蚊过程中不小心掉进粪坑。”杨蒙蒙笑着说。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杨蒙蒙解释道,养蚊室里的蚊子全部是阴性蚊子,不携带致病性病原体。同时,实验室设置了双层纱门纱窗等防逃逸措施,确保蚊虫不会外溢。“可以放心,这些蚊子不会跑出来作乱。”
知己知彼,以蚊治蚊
“我们养蚊子,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它,从而更有效地对付它。”杨蒙蒙说。在实验室里,这些蚊子将接受一系列“特殊考验”——研究人员会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针头为成蚊注射双链RNA,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或用于验证新型防蚊技术、产品的效果;或参与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
近年来,研究所还在研发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植物来源生态环保型杀蚊驱蚊产品,为防控疟疾、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提供技术支撑。
“最懂蚊子的人”教你防蚊
在无锡本地,常见蚊种以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为主,少量分布中华按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基孔肯雅热等病毒性疾病的高风险媒介。
结合本地蚊种特性,杨蒙蒙提醒,夏季雨水多、气温高,蚊虫密度容易上升,市民在家中应尽可能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定期清理花盆、废旧轮胎里的小型积水;在户外应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并使用含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科学防蚊,既是为自己健康,也是为全家健康负责。”
46年来,江苏省血防所的养蚊室从未中断工作。在这间恒温恒湿的“小屋”里,科研人员用365天的守护,换来了公众在蚊媒疾病防控上的安全感——他们是“最懂蚊子的人”,也是为公共健康筑牢防线的“无声卫士”。
(晚报记者 蔚来)
小贴士
白纹伊蚊识别:
黑白相间花纹明显,活动高峰在白天。
淡色库蚊识别:
体色暗淡,主要在夜间活动。
中华按蚊识别:
体型较小,多在水田、池塘附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