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专注破解每一个疾病密码;他们,用大爱守护每一个生命微光。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在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深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探访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与肿瘤科团队,倾听他们的心声,触摸故事背后的艰辛与温暖。
用心治愈一颗心 搭起生命重建的桥梁
大半年前,61岁的王女士突然出现胸闷气喘,双腿水肿,反复治疗不见效。她来到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经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引起的重度心力衰竭。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杨岷团队多次组织相关专家进行MDT会诊,经过完善的术前评估,最终为王女士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目前王女士已经回归正常生活,并且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提升。
“对于处于终末期心衰的患者,理论上,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植入是挽救生命的两种有效手段,但随着人工心脏的逐渐成熟,人工心脏的使用寿命、远期效果已和心脏移植大致相当,所以,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对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更实际的选择。”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杨岷解释。目前,这位患者恢复状况良好,人工心脏在她的体内有力地跳动着,为她的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这颗植入的“人工心”,不仅是一枚新的生命引擎,更凝聚着团队勇攀技术高峰、心系患者的责任与担当。
7月初,下午2点,一位主动脉夹层患者因突发重度胸痛到医院就诊。主动脉夹层被称为“人体炸弹”,手术复杂、风险极高,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在无影灯下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竞速的“马拉松”,手术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四点半,终于将这颗“炸弹”成功拆除。早上八点,主刀医生已准时出现在病房,开始了例行的查房工作。这种“连轴转”的状态,对他们而言并非个例。“急诊心脏大血管手术等不起,病人随时需要,我们必须24小时在岗,分秒必争。”杨岷的话语,道出了这支队伍的工作常态,大多数的心血管病患者,都是急、危、重患者,这就要求医生随时待命,“胆大心细”是团队每个成员都具备的品质,也是他们每次救治都迎难而上的底气。
成功完成全市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全市首例髂内动脉重建IBD手术、全省首例淋巴水肿手术……近年来,江大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在临床技术方面始终追求卓越,并在2024年市属医院拟开展新技术以及攻坚技术等重点扶持项目中获得认可。站在新的起点,团队目标清晰:紧跟学科发展热点,向着心衰外科和微创手术的核心方向重点突破,力求以更小的创伤为患者带来治疗的“最优解”。
用爱心和技术 点亮穿越风雨的航灯
7月25日,江大附院肿瘤科“江南之家”内,非洲鼓浑厚的节奏与手铃清脆的叮咚声奇妙交织,老年患者、医护人员、社工志愿者围坐一圈,流淌的音符汇成了“生命交织夏日乐章”。墙上,“不必担心和恐惧,活好每一个当下”“我们可以一起渡过难关”“祝早日康复,一定有机会去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祝福卡,在乐声中传递着力量——这是医院肿瘤科新推出的“生命银行”全周期生命教育项目,用艺术疗愈为肿瘤患者点亮人文微光。
39岁的张女士是一名终末期肿瘤患者,在这里,她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这场提前到来的生日会,是肿瘤科医护人员送给她的惊喜。当天,在医护人员的鼓励和温馨的氛围下,张女士与她年迈的母亲,说出了许多平时深藏在心底的爱与不舍。而这份倾注了真诚与尊重的陪伴实践,凝结成案例《生命的渡口:从疼痛到彩虹——一例青年终末期升结肠癌伴恶性腹水患者的安宁疗护实践》,并在2025年江苏省安宁疗护服务优秀案例评选中荣获特等奖,成为团队“德馨于行”的最好诠释。
面对肿瘤患者的复杂情绪和巨大压力,肿瘤科医生必须具备极强的包容心和爱心。“在这里,患者是队员,是家人。”肿瘤科主任蔡东焱笑着说。走进他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不是堆叠的文件,而是办公桌上一件特别的手工艺品——粉色花瓶里插着的一枝由患者制作的红色蜡梅。“这不仅仅是件礼物,更是患者信任和生命力量的象征”,他强调,“笑容是医生的第一张处方。医生自己要有信心,并把这份信心传递给患者,才能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火。”这种家人般的氛围,弥漫在整个病区,让冰冷的治疗空间充满了人情味。
“最好的人文关怀服务还是要依托于医疗技术。”这是肿瘤科团队的共识。近年来,团队的恶性肿瘤精准诊疗、肿瘤微创治疗、腹腔热灌注化疗、“三精”肿瘤放疗等各项技术不断实现突破;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诊疗始终,建立“无痛病房”“无呕病房”;率先开展多学科协作下的肿瘤患者全程化营养管理,获评“全国规范化肿瘤营养治疗示范病房”。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在生命的长河两岸,点亮了穿越风雨的温暖航灯。
今年4月,在“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无锡市肿瘤早诊早治工作模式”正式发布。作为无锡市肿瘤早诊早治办公室单位,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为精查阳性患者提供线上多学科MDT专家预诊和全程健康管理指导,精准衔接临床规范化治疗,让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能够得到精准诊断、及早治疗、规范随访的肿瘤规范化诊治。(高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