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太湖被夕阳染成一片流动的碎金。游船缓缓驶过,划出一道道涟漪。“这样的太湖,真正配得上‘包孕吴越’的美誉。”甲板上,游人们连连赞叹。
太湖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治理好太湖承载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作为太湖治理“主战场”“主力军”,无锡自“十四五”以来连续4年每年投入超百亿元用于治太,在经济总量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的同时,去年太湖实现了“四个首次”:2007年以来首次上半年未监测到蓝藻水华;本世纪以来水质首次全年稳定Ⅲ类;近30年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成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中首个全年“良好”湖泊;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首次升至“优秀”等级。
今年,市委市政府连续第十年以“新春第一会”部署治太工作,久久为功推动这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而今,这片曾经历过蓝藻之困的湖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数据显示:今年1—7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继续保持Ⅲ类,国省考河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13条主要入湖河流总磷浓度平均同比下降9.8%。太湖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减
太湖重回“年轻态”
太湖保持“年轻态”的秘密在哪里?答案,就在一个简洁有力的字:“减”!外源减量、内源减负,“双剑合璧”为太湖“减负瘦身”。
外源减量,关键在河。以太湖重要入湖河道直湖港为例,这条曾经的“污水走廊”,通过实施“一河一策”精准治理,完成了控源截污、污水防治、岸线整治等工程,摇身一变成为“清水廊道”。如今,直湖港水质已改善至稳定达到Ⅲ类,每年减少入湖污染负荷超百吨。今年上半年,包括直湖港在内的13条主要入湖河流总磷浓度,历史性地“齐刷刷”全部达到Ⅱ类标准。
“为持续给太湖输送好水,无锡切实加强源头治理,对13条主要入湖河流和10条上游关联骨干河流,增设由市领导担任的河湖长,安排26名副处级干部担任断面长。”业内人士介绍,在污水纳管上,我市全面推行“雨污一体”“厂网一体”“监管一体”管理,预计年内新增污水主管网107.4公里,工业污水处理能力超过60万吨/日,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2%以上;在农业面源上,实施农田退水综合治理,年内完成主要入湖河流105个农业排口整治和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3.6万亩、退养2.8万亩任务;在支流支浜上,对与71个国省考断面关联度较大的598条重点河道综合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上半年水质优Ⅲ比例达96%,680条美丽幸福河湖年度任务已完成476条。
内源减负,核心在泥。清晨,“太湖之光”一体化清淤平台宛如水上“巨无霸”,在宜兴水域开始了它的清洁使命。这套治水重器开创了国内江河湖库治理“零土地占用、零二次污染”的全新模式:1号船如同“粗筛大师”,先将杂质有效分离;2号和3号船则化身“净化大师”,专注于高难度的泥水分离。单日高达8000立方米的清淤能力,让底泥清淤效率大幅提升。市水利局负责人介绍,眼下全市6个生态清淤工程正全速推进,截至目前累计完成421.76万立方米清淤量,占年度计划任务的70.3%,有效削减了内源污染,成为遏制湖泛灾害的治本之策。
源源不断的清流在加入,日复一日的淤泥在离去。正是这锲而不舍的“减法”,层层剥离太湖身上的历史负担,让它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年轻态”。
扩
太湖焕发“生态美”
向空间要碧水,向生态要活力,向修复要未来——一场以“扩”为名的生态突围,让太湖的绿色生机奔涌而出,重新定义着这片湖泊的生命边界。
“水变清了,连带着村子都更美了!”站在嘉陵荡湿地保护小区的观景台上,但见白鹭展翅、鱼翔浅底。这片66.56公顷的湿地通过退渔还湿、植被修复等工程,从鱼塘变身生态屏障,成为望虞河一级支浜的“净化器”。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无锡大力推进湿地建设和保护修复,已建成3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31个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70%,这些“城市之肾”持续净化着太湖水系。
太湖复苏的“扩容战”,在江南水网密布处全面铺陈:空间在“扩”——重点湖区坚定实施退圩还湖,让水域自由呼吸;绿色在“扩”——“水下森林”悄然繁茂,仅蠡湖就形成40万平方米的水草面积,有效抑制藻类生长、提升水体透明度;“以鱼控藻”编织生物调控之网,在宜兴大浦口和蠡湖建设3090亩试验区,通过放养鲢鳙鱼滤食蓝藻;生态湿地如同天然缓冲区,滆湖、蠡湖重获自然肌理。每一寸归还给自然的土地与水面,都化为生态功能修复与水体自净力提升的基石。
在控藻抑藻方面,无锡系统推进“挡藻导流”工程,今年新建围隔47.5公里,总长度超过200公里;同时充分利用现有15座藻水分离站,并在西部湖区新建10座深井控藻平台,使宜兴藻水日分离能力由去年1.6万立方米大幅提升至5万立方米,后续有望达到10万立方米。在生态补水上,创新实施“控藻补水”工程,不仅利用梅园水厂旧址重启日引水20万立方米的生态补水工程,更在今年累计调引江水入湖10.02亿立方米,并积极争取新孟河、新沟河引水入湖,有效缓解望虞河施工对“引江济太”的影响。
当生态慷慨“扩容”,生命便欣然“归队”。曾经踪迹难觅的青头潜鸭、黄胸鹀等珍稀鸟类,在大溪港水域舒展身姿;每年冬季,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常客”红嘴鸥成群结队在太湖湖面翱翔,逐船嬉戏,成为无锡独特的“冬日浪漫”;太湖鱼类生物量跃升至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去年,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12,首次提高到“优秀”等级。太湖流域列入统计的植物达157科571属1189种、鸟类377种,其中近一半是依水而生的湿地鸟类——它们合奏出一曲万物归返的壮丽诗篇。
扩湿地以涵碧水,增物种以蓄清流。太湖“扩容”的故事,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生态复兴,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重写烟波之上的诗意江南。
进
太湖加速“产业新”
太湖沿岸,一场产业升级的变革如火如荼。曾经的“化工之乡”周铁镇,如今已成功转型为“无化区”,通过腾笼换鸟的策略,新质生产力得以培育,生命健康、高端装备以及新能源汽车配件等新兴产业在这里重新布局。同时,还引进了“大有秋”等文旅项目,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的文旅收益。去年,该地区的产业总值更是突破了250亿元大关。
“进”的是绿色产能,“退”的是落后产能。近年来,无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为转型发展腾挪空间,经济“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累计投入治太资金1348亿元,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近6000家,建成污水管网超3.2万公里,太湖一级保护区实现“无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升至41.6%、52.8%——生态环境投入已从“负担”转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投资”。
“进”的是治理决心,“退”的是污染数值。“面对今年‘高温、少雨、干旱’的严峻气象挑战,太湖治理迎难而‘进’。”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人士介绍,我市已制定并实施《太湖安全度夏期间严防水质反弹和蓝藻暴发重点任务责任清单》。其中,针对河流断面总磷浓度超标问题,“一点一策”研究实施了水质提升方案,迅速开展涉磷企业执法检查、推进梅梁湖和贡湖清淤、加强蓝藻打捞处置。在机制层面,创新开展市委专项巡察,组建市域污染源联合排查组,并与苏州、常州开展跨区域人大联动执法,系统梳理突出问题;对各级督察、巡察及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清单化、项目化闭环整改和销号管理;同时强化监督惩戒,将太湖治理纳入“1+9”监督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与纪委监委、公检法协同发力,全面落实污染防治攻坚不力惩戒措施。
太湖治理,是直面“浅湖深治、大湖永治”的世界级难题。无锡以持续“进”取的姿态,统筹推进流域共治、湖岸同治,向着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的目标稳步迈进,唱响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的“太湖美”。(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