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一位怀抱理想的年轻知识分子自法国学成归来,立誓用毕生守护脚下的故土。他,便是张大烈——一位毁家纾难的艺术才子。
负笈归国 毁家兴学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漫步在泾水河畔的长泾老街,这般典型的明清江南水乡建筑风貌随处可见,张大烈故居便坐落其中。这座始建于1860年的古宅,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因其独特的黄石垒砌围墙,当地乡民亲切地称之为“黄石山墙”。
据了解,长泾张家以经商起家,人才辈出。张大烈故居内展示了张大烈、张大炎等各位张姓族人的生平事迹,其中大部分人都曾负笈海外。
1911年,张大烈出生。高耸的马头墙、古朴的青砖黑瓦、典雅的木格花窗,构成了他儿时记忆的底色。他自幼便展露出非凡的绘画天赋,18岁便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专业毕业。1929年,在校长刘海粟的推荐下,他远赴法国,进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深造雕塑。在异国求学的七年里,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他时刻心系祖国的命运。
1936年,张大烈携波兰籍妻子司爱伦学成归国。他婉拒了众多高校的任职邀请,毅然选择在离家仅五百米的长泾中学担任美术教员,践行着为家乡发展而求学的初心。
1937年11月16日,日军的野蛮轰炸摧毁了长泾中学校舍。张大烈痛心疾首,毅然变卖良田百亩,筹资修复校舍,并于1939年9月接任校长。任职期间,面对日军强令学校开设日语课的要求,他坚决抵制,并发动全校教师共同反抗奴化教育。此举招致日军的疯狂打压,学校一度断绝经费来源。张大烈再次变卖家产,艰难维持学校运转,同时勉励师生顶住压力,迎难而上。
茶楼喋血 精神永存
1940年初夏,在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简称新江抗)司令谭震林的启发与感召下,张大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不顾个人安危,以爱国民主人士身份公开拥护新江抗,宣传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励全体师生站在新江抗立场上发声、行事。他与新江抗的紧密合作,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强烈不满与忌恨。
位于泾水河北岸老街上的龙园茶馆,承载着数代长泾人的乡愁记忆。1940年8月30日傍晚,一场罪恶的暗杀在这里发生。张大烈在茶馆内惨遭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包汉生部枪杀,年仅29岁。一颗赤诚报国的年轻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倒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上。
张大烈牺牲后,谭震林亲自主持了隆重的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遗骸迁葬至长泾烈士墓。
张大烈的英勇事迹令人永志不忘,其波兰籍妻子司爱伦的高尚品格同样令人敬仰。1936年,她随新婚丈夫张大烈来到长泾。丈夫遇害后,她毅然退还了谭震林送来的抚恤金,表示要将这笔钱用于打击日寇。从1936年踏上长泾的土地,直至1991年溘然长逝,她始终坚守着对张大烈的爱与承诺,在长泾度过了自己的一生。1984年,司爱伦成为江阴县政协委员,并成为江阴唯一的终身政协委员。
如今的张大烈故居,部分保留了原有格局。正厅第五进原为张家主厅,用于婚丧嫁娶、接待贵客,现已改建为民俗风情馆,内设民俗生活、民俗农耕、民俗纺织三大主题展厅。在长泾老街上,张大烈故居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学习、缅怀和传承先烈的精神。
(晚报记者 施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