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二泉月·书苑

寻找自己的旅程

读《海边的卡夫卡》

  | 朱浩迪 文 |

  翻开《海边的卡夫卡》,就像推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整篇小说看似离奇,但背后隐藏的却是超现实的风景——人生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每个人都处在永恒的绝望中,一直都在寻找着一种看似平衡的状态。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和家庭之间存在天然的隔阂,因而从家庭中脱离,成为独立的个体。田村卡夫卡在六岁时,母亲便带着姐姐离开,再无消息;樱花因和父母关系紧张,早早独自租房生活;星野从小由爷爷抚养长大,但因感情淡漠,从未对爷爷说过亲近或感恩的话;中田年幼时聪明伶俐,但失忆后被父母视为累赘,最终惨遭抛弃。这些角色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因家庭关系的破裂,被迫走上孤独的成长之路。田村卡夫卡、樱花、星野和中田都离开了原生家庭,独自在社会中生活。他们各自生活在特定的、受限制的空间里,这种限制本身是一种隐喻,他们的处境呈现出相似的状态——内心空荡,没有寄托,同时也表明在极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处于一种“游离彷徨”的生存状态。

  对于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来说,家从来不是温暖的字眼。相反,他的孤独源自狭窄、压抑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生活里,母亲角色始终缺席,只有父亲在身边,但是他“同父亲很早以前就回避见面了”。哪怕在学校里,田村卡夫卡也厌恶社交,经常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田村卡夫卡并没有就此放弃对自我意义的追寻。在小说中,村上春树反复强调田村卡夫卡的十五岁年龄——“叫乌鸦的少年”多次提醒田村卡夫卡,他已满十五岁了,需要用成年人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并建立自我意识。这种成年人的认知方式既是他在“家”里所欠缺的,也标志着他“自我”成长的开端。

  其实,田村卡夫卡在离家时,心中还潜藏着一丝幻想,希望在这段旅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他一路南下,去寻找内心的答案。离家出走后,他住进了甲村纪念图书馆。来到图书馆之后,田村卡夫卡完全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通过阅读大量的图书,开始构建新的思想价值体系。他的自我意识在此基础上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村上春树写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他从来不把道理简单喊出来,而是让它像空气一样充盈在读者身边。合上这本书,也许我们记不住所有的情节,但会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孤独也可以有力量。人生的答案不在海边,也不在远方,而在于不断前行,寻找自己。

  《海边的卡夫卡》,[日]村上春树 著,林少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定价:7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