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锡市区向西南驱车约50公里,便抵达宜兴市周铁镇。沿着太湖西岸一路前行,行至洋溪集贸市场,过条马路再往里步行200多米,便能看到一座深红色纪念碑掩映在张家圩村的绿树间——这就是洋溪渡战斗纪念碑,它如同一枚红色坐标,在太湖西岸镌刻下难忘的抗战记忆。
走近纪念碑,四面直棱柱的碑身如利剑般直指苍穹。深红色石材在阳光下泛着光,金色的“洋溪渡战斗纪念碑”八个大字遒劲有力,褐色瓷砖拼贴的边框勾勒出庄严轮廓。方形碑首略小于碑身,恰似战士钢盔的剪影;四方碑座以红色瓷砖贴面,与周边水乡的白墙黛瓦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肃穆。站在碑前,能依稀听见不远处太湖的浪声,仿佛在低吟那段80年前的烽火岁月。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太滆地区的侵华日军拒绝向新四军投降缴械。9月初,宜兴周围的日伪据点大多被攻克,其余龟缩在宜兴县城内。新四军苏浙军区三纵队司令陶勇率部包围了宜兴县城,并向日军发出最后通牒,令其缴械投降,但遭拒绝。9月8日,三纵队获悉,侵华日军企图弃离宜兴城由水路经东横塘河向无锡逃窜。陶勇命七支队一部在洋溪渡口一带设伏。12日下午2时许,驻无锡日军企图接应宜城撤退的100余名日军分乘2艘汽艇,经太湖,进沙塘港,入东横塘河,由北向南到了洋溪渡口。七支队哨兵发现后,当即开枪拦截。
日军发现有人拦截后,一面以密集的火力还击,一面强行靠岸登陆。日艇在横塘河一东一西停靠,河西之敌在河东日军的掩护下,向姚家村守军发起进攻。七支队支队长弄清敌情之后,一面组织部队严密监视宜兴之敌,一面指挥部队对敌围歼。七支队驻北大圩部队抢渡芳桥港,占领潜壕圩,在村头高楼上架设多挺机枪,以猛烈的火力痛击日军。埋伏在裴家村的部队迅速向北运动,向姚家村及四角渡口的日军发起进攻。陈家村的部队也向姚家村的敌人发起进攻。日军被迫退守渡口的小土地庙里。河东登岸的敌人也遭围歼。龟缩在四角渡口小庙内的日军负隅顽抗,七支队勇士泅渡芳桥港,烧毁了土地庙,日军大部被烧死,逃出者也大都被击毙。
史料记载,这场激战持续了2个多小时,除生俘日军大佐山本等39人外,其余日军被全歼,缴获汽艇2艘,武器弹药甚多。战斗中,战斗英雄丁学礼等25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1995年,为纪念牺牲的烈士,当地政府在战斗原址建起这座纪念碑,如今这里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周铁镇的师生、市民代表都会捧着白菊来此祭扫。
今年八一建军节当天,周铁社区特意组织“红音陶”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老同志们来到洋溪渡战斗英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回顾当年洋溪渡战斗的故事。“我们当地好多老人一讲起洋溪渡牺牲的25位烈士时,更多的是心疼。因为这些烈士都很年轻,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们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只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志愿服务队队员倪顺法动容地说。
随着时光的流逝,洋溪渡战斗纪念碑静静地伫立着,默默诉说着那段用热血铸就的红色历史,也照亮着走向未来的路。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