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钟表店、丰春楼饭庄、丰台照相馆、丰泉浴池……伴随北京丰台街道的老镇记忆街区改造,这些线条白描的当地老店铺出现在与正阳大街交会的文体路西侧围墙上。路过的老居民纷纷驻足观看,并由衷地赞叹:“当年的丰台就是这样的!”这些已经消失了几十年的丰台镇老店铺得以重现,离不开两位古稀老人——69岁的荆志敏和71岁的王汉臣。这老哥俩历经六年走访,不仅“再造”了三维立体的丰台镇,还用十集纪录片《百年正阳大街》留下属于丰台人的历史记忆。
追忆
乡情难舍 想为家乡做点儿什么
荆志敏用三维立体“再造”丰台镇,可以说是干回老本行。作为美术设计师,他参与制作了《东北一家人》《候车室的故事》《闲人马大姐》《爱情呼叫转移》等60多部影视作品。
经常参与“大制作”的荆志敏为何将目光聚焦到了丰台镇正阳大街呢?用他的话讲,可能是儿时在丰台大桥上的跑上跑下,也可能是在丰台照相馆里拍的全家福,还有可能是在丰春楼饭庄里的一顿美味……总之,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复员后参加丰台铁路局工作,荆志敏在这里度过的几十年光阴,化作了难以割舍的乡愁,丝丝缕缕地牵绊着他的心弦。
“以前一直东南西北地跑,没顾上记录那段乡愁。”荆志敏回忆,2017年春节,家里聚会,聊起了丰台镇、正阳大街、老丰台火车站,还有新建的北京丰台站,忽然特别想为家乡做点儿什么。
离开正阳大街多年,荆志敏特意开车又走了一趟。“和记忆中相比,这里已经完全变了模样。”荆志敏告诉记者,市民游客对正阳大街比较陌生,可正阳大街却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清末开始修建的铁路——津卢线、卢汉线、京张线都是穿丰台镇而过。1895年,这里建起了丰台火车站,正阳大街就是伴随着丰台站出现的。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是丰台区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几乎成为丰台镇的代称,全区主要的商业网点都分布在这条街上,由于街南面是铁路,门脸都在街北侧,因而有着‘半条大街’之称。”荆志敏说,他想为正阳大街拍个纪录片,留下它曾经的辉煌。于是,荆志敏找来跟着他一起参与多部影视作品制作的老搭档——王汉臣,两人一拍即合,开干!
追寻
“扫街”三年 走访200多位老街坊
荆志敏还记得第一次带着王汉臣到正阳大街上采风时的情景。
“这条街在我脑海中是活的,可老王住在东四十条,没见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正阳大街。”荆志敏回忆,当时是冬天,他俩站在街边,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老王的满头白发在风中凌乱,一脸茫然。
没有充分的资料、素材,如何再现数十年前的街景?荆志敏和王汉臣决定,找人!用大家的记忆“再造”正阳大街。
当时,正赶上荆志敏手里有个戏要外出拍摄,王汉臣就先承担起“扫街”的工作——在正阳大街两侧走街串巷。这一路走下来,他不知道吃了多少闭门羹。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汉臣找到了修脚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才——曾经的丰泉浴池经理。
“我是1984年被任命为浴池经理的,这是当时丰台区最大的浴池,客人多的时候一天有一两千人,到了春节,人更多了,跟煮饺子差不多……”在杨玉才的娓娓叙述中,丰泉浴池曾经的盛况展现在镜头前。
从杨玉才开始,一个介绍俩,两个介绍仨,他们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正阳大街“老街坊”:1979年就在新华书店工作的老职工徐世丰,讲述了当年四大名著开始发行时候的盛况;燕明餐厅经理曹建军,揭秘当年餐厅24小时营业的原因;丰台照相馆老职工王淑华,回忆当年照相馆里老少几代穿衣戴帽精心打扮拍全家福的情形;老镇居民杨元智,讲述当年公私合营成立丰台区联合诊所的历史,还有父亲医治的患者在他家空地上栽树致谢的故事;居民李春海介绍了爷爷和姑姑工作过的丰台出租调度站,那时的“出租车”还是三蹦子、马车……
三年多的时间里,老哥俩利用业余时间先后走访了200多位老街坊,通过老街坊的讲述,一个个店铺的模样、资料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故事渐渐清晰了起来,“复活”正阳大街的历史记忆有了底气。
追记
数字“再造” 讲述百年丰台镇故事
荆志敏的工作室就在家里,靠窗的桌子上,摆着一台超大屏幕的电脑。打开电脑里美术设计和场景搭建的页面,他带着记者一起穿越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正阳大街和丰台火车站。
从最西头的新华书店,到最东头老丰台站出站口的林园果品店,748米长的正阳大街跃然眼前,临街的11条大小胡同错落有致,41家店铺和2个居民院落鳞次栉比。最引人瞩目的,是丰台大桥和丰台火车站,大到一列火车,小到一个信号灯都细致入微……
“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走街串巷、丈量尺寸,再在电脑上一点点绘图,复原制作了正阳大街上130余处建筑物以及老丰台站,让昔日的丰台镇重生在数字世界里。”荆志敏说,“制作完这个模型,带着去找老街坊们看,有的人看着那些老房子,禁不住热泪盈眶,拉着我们说:‘就是这样,太像了!’”
其实,与“再造”正阳大街相比,拍摄纪录片的难度更大。“没做之前,觉得挺容易,真拍摄的时候,才发现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荆志敏告诉记者,在拍摄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一大段故事想要讲述,他们的故事构成了那段历史的碎片,让人难以取舍。
老哥俩拍摄的视频素材有百余G,制作的三维动画有1000余条,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去年春节过后,荆志敏和王汉臣正式开始了纪录片的剪辑工作。为了这部纪录片,两位老人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声音画面十几轨,有的时候眼都看花了,得一点点地调整,一点点地调试!”荆志敏回忆,当时两个人一起坐在电脑前,没少为了剪辑细节发生争吵。镜头的起幅、落幅在哪儿更好?画面进入的特效用哪个?这个人的这段话到底用不用?吵得最激烈的时候,两个人拍着桌子说“再也不合作了”,可转头,又一起坐在了电脑前。
起初,两人想请个专业人士帮着给纪录片配音,可后来发现,即便是“帮忙”,费用也远超“预算”!最终,二老决定亲自上阵。七八月间,就在荆志敏的卧室里,他俩坐在小马扎上,一个拿着手机看词,一个拿着手机录音。为了追求最佳的效果,他俩连空调都不能开,没一会儿就都满头大汗。
最终,两位老人将所有素材剪辑为7集《百年正阳大街》和3集《百年丰台站》,合称《百年丰台镇的老故事》。
“献给那些热爱丰台大街的老街坊们,那些热爱丰台老火车站的老铁路职工们,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屏幕上滚动着的字幕,停止在这段话上,为这个纪录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追想
唤起回忆 评论区宛如老友聚会
荆志敏和王汉臣拍摄的《百年丰台镇的老故事》一上线,立即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反响,还被丰台区档案馆收藏了。
“一开始我们计划一周发布一集,结果那电话都停不住,有我们的采访对象,有老镇的居民,有铁路职工,还有许许多多的陌生人,都是来‘催更’的。”荆志敏告诉记者,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竟然是学生时代的老校长辗转打来的,和他聊起了丰台镇记忆。
这个片子之所以获得关注,荆志敏认为,并不是制作得多么好,而是唤起了一批人的感触和回忆。纪录片上线后,他时常会查看网友的评论,感觉评论区里好像是一个老友聚会的平台:“常去那个理发店,两毛五、四毛、五毛……后来关了”“我小时候经常去正阳大街的澡堂子洗澡”“我小时候听说要拆这座桥(丰台大桥)还哭了呢,满满的回忆啊”“小时候,站在爸爸的自行车后货架上透过桥栏板看下面的火车”“1986年来北京打工,记忆深刻的是丰台大桥北边有个小饭馆,馅饼特别好吃”……
“就像有网友说的,‘一座城,一个老镇,一段历史,需要时光的记忆’。”荆志敏说,希望更多的人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录身边正在发生的历史。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