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小焦植入人工心脏,让这位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终末期心衰患者重获新生。“现在走路不喘了,也不咳嗽了,感觉比之前好多了。”21岁的小焦轻抚着胸口说。一旁的父亲难掩感激:“没想到无锡的技术这么先进,是家乡的医院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
半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焦突然出现胸闷气喘、咳嗽咳痰等症状,活动能力急剧下降。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她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心脏变得像疲软的气球,无法有效泵血,病情会不可逆转地恶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杨岷解释,这种疾病对年轻患者而言尤为凶险。
为救女儿,小焦父母带着她辗转上海、南京等地医院,得到的答复却令人绝望:传统药物治疗无效,心脏移植是唯一希望,但供体稀缺且费用高昂。就在全家一筹莫展之际,他们得知江大附院在人工心脏植入领域经验丰富,于是慕名而来。
接诊后,江大附院立即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发现小焦不仅心功能严重衰竭,右心房还有一个3.5厘米×1.6厘米的血栓,随时有脱落风险。“传统治疗无法解决问题,心脏移植供体难觅,植入人工心脏是最佳且唯一选择。”杨岷介绍,经过与家属沟通,团队最终决定为其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术+右心房肿物切除术。
7月24日手术当天,在多科室紧密配合下,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历经数小时精准操作,成功将这颗90克的人工心脏植入小焦体内。“这是目前全球最小的人工心脏之一,配套电池仅800克,续航近20小时,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杨岷介绍,由于小焦胸腔狭小,团队还创新性地采用牛心包组织覆盖人工心脏对其进行保护,避免其磨损肋弓血管。
术后在ICU,医护团队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和设备运转情况,精准调整抗凝方案,指导康复训练。“从苍白水肿到面色红润,孩子每天都在变好。”小焦母亲难掩激动,她记得女儿刚入院时经常走两步路就气喘吁吁,如今已能自行步行近千米完成检查。
据了解,自2023年开展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以来,江大附院已成功完成3例手术,积累了多项高难度手术经验。“这款国产人工心脏的3年生存率与心脏移植相当,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杨岷表示,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像小焦这样的患者得以重获新生,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治疗带来希望。
8月21日,小焦顺利出院,未来将定期复查,逐步回归生活。这颗跳动的“中国心”,不仅延续了生命,更点亮了一个年轻女孩的青春梦想。(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