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晚报记者 陈钰洁)昨日,由无锡团市委承办的江苏创青春“人工智能+”产业链大赛收官。这场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赛事,汇聚了全球187个优质创新项目,并以98%的整体落地意向率,彰显出无锡对人工智能产业及青年人才的强劲吸引力。一批前沿项目在赛场上集中亮相,生动勾勒出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制造、交通、环保等诸多领域的未来模样。
187个参赛项目覆盖半导体芯片、医疗健康、工业制造、能源环保、交通城市、文化教育、航空、民生等20多个领域,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也为新兴领域创新注入动力。未来的智能生活将会发展成什么模样?大赛现场,诸多项目给出了精彩答案。无需飞手操控的无人机,凭借大模型训练可实现智能化决策,即便在突发环境中也能自主判断安全飞行路径;具身机器人可快速生成演讲、社交、舞蹈等人形动作,正加速在智慧养老、新零售等领域规模化落地;智能人形双臂机器人走进医疗场景,通过智能控压、AI智能识别等功能辅助输尿管软镜手术,可大幅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效率;给机器人装上“智慧眼睛”,仅需20分钟就能完成两万平方米空间的数字化还原,实现毫米级精度建模……此外,智慧矿山无人运输系统、新一代全消化道智能胶囊机器人等创新设备,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充分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广阔前景。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些精彩的项目中,不少已有意向落地无锡。“选择来无锡参赛,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优势和资源潜力。”众多参赛者的心声,道出了无锡对人工智能项目的独特吸引力。天眸云析低空智感大模型及垂域应用项目负责人潘奕表示,无锡产业门类齐全,在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算法开发等方面能提供优质资源,目前已在筹备无锡本地团队。无人驾驶汽车转向系统项目负责人李晓婷也在赛前就已对无锡进行了深入调研。“无锡的新能源产业链、汽车零部件产业非常成熟,正是我们打造成熟系统、建立智能网联平台的理想之地。”李晓婷说。
“这些项目覆盖广、水平高、产业贴合强、创新活力足。”江南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方伟作为大赛评委,看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风采。在他看来,本次大赛既是无锡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青年创新创业的关键平台。值得一提的是,大赛汇聚了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哈佛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院校的创新力量,彰显出高度的开放性与国际影响力。同时,云钠科技、语核科技、留形科技等科技企业与初创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方伟认为,这反映出项目较强的市场化落地能力,为后续产业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