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这座“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便有“枕河人家,桨声灯影”之美,又有“出门即遇河,举步必用舟”之便。近日,无锡市民政局会同多部门,经严谨评审,遴选出2025年市级地名文化遗产23个。本次评出的地名包括两大类,其中涉及河渠、运河、航道的地名共18个,涉及古井及其他地名的共5个。
港湾与运河
灌溉万顷良田,凝聚古人智慧
古代的河道作为交通和水利枢纽,其历史镶嵌在地名里。江阴的利港与申港,前者为澄西通江要道,系战国时期开挖,后者为春申君开河之遗迹,以“九曲十八弯”的河道设计来减缓江潮的冲击力,堪称古代“水利工程教科书”。老夏港是江阴的老地名,承载着江阴古代水利工程的过往,蔡泾闸旧址等遗迹也见证着水利设施在其所处历史阶段发挥的独特作用。
人工挖掘的运河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才智。比如伯渎河是江南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使江南地区的沼泽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通过不断疏通,伯渎河逐渐有了运输功能,成为苏锡往来之通道。京杭大运河则在隋唐起成为“苏常赋税咽喉”,到了明清,南漕粮经此运河北运京师。明代永乐年间,无锡设立“广储仓”,年储粮达百万石,占江南漕粮总量的三分之一。
在漕运史上,一些区域性的河道同样功不可没。锡澄运河如一条玉带,串联无锡、江阴,承载千年漕运记忆。锡溧漕河则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是江南漕运的“毛细血管”,这里曾是南粮北调的主要水上通道之一,与京杭大运河构成罕见的“双线并联”结构。江阴的石牌港,是在唐朝开元年间为仓廪运粮而开凿,原名凤凰河,1958年建节制闸,曾是战略后勤枢纽。
河道与码头
守护古代城池,孕育千年财富
众所周知,河流是天然的屏障,一度承担着护卫城池的作用。如江阴的东城河就是旧时的护城河,体现江阴古城“以河为障”的营建智慧。梁溪区境内的耕渎河同样也是护城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锡自古多河流,但部分河道已无处可寻。北兴塘河和新兴塘河的名字与河流实体均保留至今,实属难得。这两条河流在清代《无锡金匮县志》中均有记载,前者沿途两岸多芦苇滩,秋末冬初黄雀成群,村民于晚间以网张捕,翌日上市出售;河荡流水清澈见底,游鱼可见,水产丰富,四季可捕。而后者最早可追溯至宋代,两岸一度建起了不少码头。
在江阴,有东横河和东青河,前者因该河横亘江阴市之东得名,是沟通谷渎港、张家港、白屈港及锡澄运河的重要横向骨干河道,开凿于宋代天禧四年,灌溉田亩数千顷。后者是澄东地区排涝和引水的主干河道,承载着水利灌溉、交通运输功能。东青河所在区域是江阴知名的水稻种植区,清末民初,这里的“上海白”等粳米品种享誉四方,东青河也因此成为江阴东乡著名的粮食集散中心,被誉为江南的“米码头”。
古代人很早就充分利用河道运输物资。比如宜兴的蠡河在清代是“紫砂黄金水道”,这里的蜀山闸与南街“前店后坊”体系留存陶业记忆,而有了河道,商贸集镇开始兴起,带来了“黄金万两”。宜兴的桃溪河不仅是南宋岳飞驻兵招兵处,同时也是明清“日进斗金”的茶码头,现存茶园提领所遗迹就是见证。
梁溪区境内的“双河”地名,是分流梁溪河与直湖港的见证,讲述着吴地旧时水道的千年往事。而锡山区境内的月溪形似新月,蜿蜒穿过鹅湖镇,宋代称之为“市河”,这里回响着甘露寺的钟声,流淌着千年庙会的余音。
古井与泉流
照见民生百态,传承英雄气节
在古井系列里,宜兴的赤乌井历史悠久。这口井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建造。当时湖墅有座祠山殿,殿后有个观世音殿堂,因旱天饮水困难,寺僧便在观世音殿前凿井取水。为纪念孙权治吴,表示赤乌(传说中的瑞鸟)降社,故命名“赤乌井”。此井经1700多年仍完好,至今尚可供人饮水。
广济古泉位于江阴市澄江街道步行街北的澄江福地内,俗称四眼井,即一口井上有四个眼可同时取水,系北宋嘉祐六年由广福寺僧人宗寿开凿而成。据说井泉天旱不涸,久雨不溢,水质甘甜,除了供寺内僧众日常所用外,还广济香客劳顿渴饮之需,故名“广济泉”。江阴抗清八十一日,清初韩菼在《江阴城守纪》中说当时“投四眼井者,四百余人”。这口井见证了江阴人的英勇无畏与家国情怀。
虎跑泉位于江阴周庄定山麓,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虎跑泉又名“玉乳泉”。传说宋代有一得道高僧在定山山腰修行,然山腰无水,有碍佛事光大,遂决定就近寻找水源。有一天,山中跳出一只斑斓猛虎,举起双爪就地刨坑,虎首频点,随即离去,后大家凿石挖井,果然得泉。
江尖渚,位于无锡梁溪区境内,又称江尖,地处北门外的古运河中,运河到此分道。江尖渚原是芙蓉湖中的一个渚岛,后芙蓉湖水势减弱,江尖渚民居渐多。清代,渚上开设大批陶器店,到处堆满缸甏,百姓称此地为“缸尖渚”,无锡方言谐称“江尖渚”。每年7月13日,江尖渚上会举行有名的“灯棚”盛会,各陶器店将缸甏叠成数丈高的宝塔形,缸内储油,入夜点灯,通宵不灭,称为“宝塔灯”。2002年,这里建成占地3.9公顷的江尖公园,成为当地居民休闲之所。
高子止水位于今梁溪区中山路21号(原江南中学内),为明代遗址,是明末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宅第后花园内的水池,今水池面积仅8.73平方米。明时魏忠贤祸国乱政,矫旨迫害东林党人,高攀龙效屈原之志投池自尽。这泓水象征着东林党人的气节,永不枯竭。
规范与保护
让地名文化生生不息
无锡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地名是城市的符号,是城市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它的演变折射出地名文化的轨迹。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一些老城区的建筑物或标志性街区被拆除,但其中一些具有传统意义的老地名不能被“抛弃”。
2023年无锡市在全国设区市层面率先对《无锡市地名管理条例》进行了全面修订,本着坚持尊重历史和现状、维护地名相对稳定、确保地名规范使用的原则,从地方性法规层面进一步强化地名文化传承和历史地名保护。
据不完全统计,2010—2022年无锡全市共命名各类地名近3000条,2023年全市又新命名地名500余条。2022年起,无锡市分级分类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工作,已有23处地名入选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113处入选市级名录,166处入选县级名录。(晚报记者 黄孝萍)
(图片由无锡市民政局提供)
2025年无锡市地名文化遗产
一、河渠、运河、航道(18个)
东城河、东横河、东青河、老夏港、利港、申港、石牌港、锡澄运河、蠡河、桃溪河、锡溧漕河、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双河、耕渎河、伯渎河、北兴塘河、新兴塘河、月溪
二、古井及其他地名(5个)
赤乌井、广济古泉、虎跑泉、江尖渚、高子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