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周周
整理:晚报记者 毛岑岑
她是小红书上的手工博主,也是线下缝纫工作室的主理人。周周,一位1992年出生的理科生,选择在飞驰的时代里以针线为媒,开启属于自己的慢时光。当缝纫机的嗒嗒声取代键盘敲击声,当布料温暖的触感取代冰冷的数据线,她不仅找到了事业的新方向,更为都市人打造了一处安放心灵的手作天地。
从理想到针线:一个理科生的转型之路
我是周周,一个1992年出生的理科生。我在无锡有一间自己的缝纫工作室,也是小红书上的手工类博主。连衣裙、发圈、口水巾……在我的工作室里,你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很多人问我,一个理科生怎么会选择做裁缝?这要追溯到我童年时期在后宅老街的生活记忆。那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裁缝铺鳞次栉比,足足有七八家之多。记得每到周末,母亲总会牵着我的手,穿梭于各家裁缝店之间。我记得店里那台老式蝴蝶牌缝纫机发出的嗒嗒声,像是一首轻快的乐曲;还记得裁布时剪刀划过布料那清脆的“咔嚓”声,这些声音和画面成了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毕业后的我一直从事着教育培训类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发现自己喜欢教学,也喜欢和孩子、家长在一起。能不能把做手工和这些联系起来,作为新事业的起点?于是,我当手工博主的念头就产生了。一开始的起号过程其实并不顺利,我接连尝试了几种风格,也开了一家小红书店铺,但只寥寥卖出几个手工帆布包。后来,我开始在平台上发一些手工类的教程,比如“缝纫小白如何认识袖子类型”“一篇了解纸样放码收码”等。这些内容受到了网友的欢迎,慢慢地,我的粉丝开始积累起来。“跟着周周老师的教程,终于做出了人生第一件能穿的衣服!”这些温暖的反馈,让我看到了将爱好转化为事业的可能。
缝纫新生:传统工艺的现代蜕变
工作室开业的前两个月,我瘦了10斤。每天从早忙到晚,却不敢告诉家人实情。我很担心在快节奏的时代,真的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慢下来的手作吗?开业后,除了线上的粉丝,线下的客人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除了无锡本地的客人,也有从外地过来的。一开始,我以为来的学员应该只有女士。没想到,孩子、爸爸们也有对缝纫感兴趣的。他们在这里做杯套、玩偶,甚至宠物的口水巾。我和学员们一起把缝纫这件事玩出了更多花样。
经常有客人打电话询问:“你的店能修改裤脚吗?能钉扣子吗?”我都会耐心解释:“这里不是传统的裁缝店,而是一个创意工坊。”现代缝纫已经远远超出了修补的范畴,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朋友的母亲是位老裁缝,她来探访时抚摸着现代化的缝纫设备,感慨道:“我们那时候要学三年才能出师,现在这些智能设备让入门变得容易多了。”确实,现代缝纫技术已经今非昔比:电脑缝纫机可以自动完成多种线迹,电子裁床让裁剪精度达到0.1毫米,还有智能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纸样。但即便如此,手作的温度仍然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匠心慢时光:在针线间找到生活节奏
学习缝纫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记得初学之时,我特地北上京城,求教于一位有着四十年经验的老裁缝。在那间充满岁月痕迹的工作室里,我真正领略到何为匠心精神:量身时要精准测量12个关键部位,每个数据都要精确到毫米;裁剪时要注意布料的经纬走向,顺纹逆纹都会影响成品的垂坠感;甚至连针脚的长短都大有讲究,一厘米要缝多少针,不同的面料各有标准。老师傅常说:“缝纫不只是门手艺,更是心与布的对话,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如今,我每周三都会雷打不动地留出一整天时间研习新技法。对着电脑学习最新教程,再亲手实践,一点点尝试,一遍遍打磨。这个过程看似缓慢,却让我在飞驰的时光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回想起刚接触缝纫的日子,家里没有专门的操作台,家人时常走动,很难静心做事。那时的我,正被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事推着走,渴望找到一个出口,能够安安静静地创作,不需要他人的评价,只听从内心的声音。于是,我开始尝试让自己慢下来:聆听缝纫机规律的嗒嗒声,注视着一道道或直或曲的线迹,看着手中的作品渐渐成型。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双手可以创造如此多的美好。一个身材丰满的姑娘学着做衣服,做出适合自己身材的连衣裙,一个妈妈给自己的孩子做了口水巾,还有来给宠物做小衣服的年轻白领……看到不同类型的人群在这里安安心心地创作,我感到十分开心。
记者感言
在周周的缝纫工作室里,最动人的不是精美的成品,而是她和客人创作时的那种专注。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还有人愿意花几个小时坐下来,车一条直线,缝一处领子,这份耐心本身就像是一种温柔的抵抗。缝纫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它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创造者,这或许就是手作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