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今年第三期“人大代表议事厅”在伯渎河畔举办,人大代表、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市民代表等围坐一堂,以“美丽无锡 幸福‘河’谐”为主题,围绕河湖治理的难点、痛点出谋划策。现场提问直击要害,部门回应干货满满,一场关乎无锡河湖未来的“头脑风暴”,正为幸福河湖建设勾勒出清晰的“施工图”。
从“点题”到“解题”,一问一答见实效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无锡如何高质量完成‘深化美丽幸福河湖行动(2023—2025年)’目标,打造示范样板?”活动伊始,市人大代表朱成平的提问,道出了现场所有人的关切。
“近年来,水利部门累计投入近100亿元,建成美丽幸福河湖2000余条,数量全省最多!”市河长办(市水利局)的回应不仅列举了梁溪河、环城古运河、伯渎河等一批家喻户晓的示范样板,更给出了治理路径:“通过统筹‘五水’系统治理、推进外源减量内源减负、持续深化联合河长制、借助科技与金融手段保障等举措,让河湖美景长久留住。”
“作为‘河长制’发源地,无锡在制度创新与实践推进中成效显著,但跨界河湖治理总存在盲区,该怎么破解?”市人大代表刘晓成的问题,直指协同治理的关键堵点。
市水利局负责人给出跨界河湖治理“四招实策”:一是扩面“联合河长制”,借鉴锡苏、锡常协作及地方工作站经验,推动市、县、镇三级跨界河湖建机制、消盲区;二是做优“流域治理”,以大溪港项目为样板,统筹上下游系统整治,破解碎片化治理难题;三是升级“科技守护”,靠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织就立体监测网,让问题早发现、快处置;四是激活“全民参与”,推广“企业河长”模式,探索立法固长效,凝聚共治合力。
省人大代表吴晓波将目光投向农村短板:“部分农村污水管网承载能力不足,雨污分流也不彻底,该如何解决?”市市政园林局用数据回应:“全市从2009年开始开展了三轮排水达标区建设,2024年无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6.8%,位列全省第二。”同时给出明确时间表:“未来将持续完善污水收集体系,推进排水达标区扩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到2027年底实现全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100%。”
从“治水”到“兴水”,激活“河”谐新动能
这场议事会上,各职能部门不仅“现场解题”,更拿出了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长远蓝图”,让“治水”与“兴水”同频共振。
“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如何持续保障、高效使用?”市人大代表吴美燕的问题切中长效治理要害。市财政局亮出“账本”: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河湖长制工作奖补,800万元专项支持农村水利设施管护,还有380余万元用于遥感监测、无人机巡飞等智慧监管,还将通过优化资金管理,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省人大代表张君君则关注法规落地:“‘两河’整治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如何保障实效?”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回应,将以“规划引领、要素保障、政策支持”为抓手,重点推进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不仅要打通物理断点,更要融入文化元素与便民设施,把滨水空间打造成市民喜爱的生活休闲带,让“纸上规划”真正变成“实景画卷”。
不止于“治”,更要“活”用水资源。“如何打造有特色的水上旅游品牌?”市人大代表吴敏东关注到水上旅游的发展。市文广旅游局给出清晰路径:目前已构建“太湖揽胜”“蠡湖运动”“运河夜游”三大板块,未来将分阶段推进示范引领、系统布局、全域格局构建工程,让无锡水上游“水上通道”变成“文旅IP”。
市民的声音也被充分倾听、认真回应。市民吴婷关心偏远小河浜治理,市水利局表示将按照“全域覆盖、分类实施、稳步推进”原则持续推进河湖治理,坚持因河制宜、因河施策,让生态红利惠及每一位百姓。(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