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尊严再造”之路一走就是九年

一位退休阿姨与十六名残友的故事让人感动

  清晨,在无锡堰桥街道金惠社区,“惠爱残疾人之家”里传来一个温和却坚定的声音:“这个数量一定要弄清楚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正在做手工活的残疾人学员和他们的老师胡坚红身上。2017年,金惠社区成立“惠爱残疾人之家”,希望通过辅助就业、康复训练和精神慰藉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临近退休的胡坚红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份重担,如今,她已经干到了第九个年头。

  为残友找活干的“笨办法”

  “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九年了,家里人都习惯我每天的忙忙碌碌了。”胡坚红笑着对记者说。给残疾人找合适的活干并非易事,胡坚红回忆道:“最初,我在工业园区里一家一家敲门问,现在有了互联网,信息渠道多了些,但依然不容易。”从工厂找来订单,还要教残疾人怎样做。每天一起工作时,胡坚红总是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干,人家给这个活是信任你们,如果干不好下次就没有啦。”

  记者在“惠爱残疾人之家”看到,十余名残疾人正在从事零件加工、制作等工作。胡坚红穿梭其间,时而俯身指导,时而鼓励表扬。她熟悉每个人的特点:“有些人体力好但计数不行,有些人脑子灵活但肢体有障碍,什么人适合干什么活,我心里门清。”

  谈到最艰难的就业项目开拓初期,胡坚红讲了一段经历:“我去了一家密封件厂三次,第一次讲政策,第二次带残友的手工作品去展示,第三次拿出详细的技能培训方案。”在她的坚持下,企业终于松口——派师傅上门教技术,残友在“惠爱残疾人之家”完成密封圈的初加工。3个月后,首批产品合格率达98%,5名残友被正式录用。“那天,他们攥着录用通知书哭了起来,眼泪把纸都打湿了,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胡坚红说。她一直坚持“一家一家上门问”这个“笨办法”。为了帮残友卖丝网花,她跑遍社区的12家商铺谈义卖;为了开烘焙培训班,她连续一周泡在社区服务中心协调场地;听说有企业在招做手工活的人,她顶着大雨骑自行车去对接……如今,“惠爱残疾人之家”已形成“技能培训—产品转化—就业对接”闭环,16名残友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有的成了厂里的熟练工;有的在家接手工活,每月能拿到稳定收入。

  不只是“有口饭吃”

  胡坚红不满足于只是让残疾人有活干。“不是要让他们‘有口饭吃’,而是要让他们‘靠自己站直了’。”她说。社区里有位22岁的女孩是智力残疾,从未接受过教育。她的父亲、母亲都是智力障碍残疾人,作为监护人的伯母一度无奈表示“能做的只是让她活着”。胡坚红首次走访后说:“那不是有质量的生活,只是被动的‘存在’。”她为此制定了“分层介入”的帮助方案:先协助女孩办理低保与专项补助解决基本生活困难,再联系心理辅导师定期上门,最后组织相似家庭成立互助小组鼓励女孩共同参与集体活动。

  从“见人就躲”到主动参与手工制作,女孩的转变令人惊喜。如今,她已能在“惠爱残疾人之家”参与简单零件组装。“明年我想帮她申请加入正式工的行列,她就能自己赚钱啦。”胡坚红说起女孩的改变,眼睛里闪着光。

  在胡坚红的影响下,温暖的故事不断延续。曾经失业在家、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的残友小廉,如今已成为助残队伍中的一员。“你看,他们能做到,你也能。”胡坚红当年这句鼓励的话语,如今在小廉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在胡坚红的帮助下,小廉不仅学会了烘焙、朗诵,拿到了专科毕业证,更重要的是,她接过了胡坚红手里的“助人接力棒”。如今,小廉开设的“智慧助老公益课程”已经帮助40位独居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毛岑岑/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