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秋分,白昼变短、夜晚变长,最开心的莫过于“好吃嘴”们,可以理直气壮“贴秋膘”。来,不妨和记者一同探访宜兴市高塍镇杭上村,来尝一口流传了百年的非遗猪婆肉吧。
变“废”为“宝” 香到“站不住脚”
“猪婆肉”,就是母猪肉。
在过去,产过数窝猪仔的母猪由于饲养时间长,肉老皮厚,口感不佳,是食材的下下选,但百年前的高塍人就深谙“变废为宝”的智慧。
高塍老杨猪婆肉创始人杨福生在上世纪60年代便学艺烧猪婆肉,后由其女杨玉芬接手,如今传承到第三代时林燕女士手中。2013年,高塍猪婆肉制作技艺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杨猪婆肉至今也已售卖了50多个年头。
香料是烹制猪婆肉的关键。选择母猪的腰腩肉进行长时间炖煮时,需要加入茴香、桂皮、豆蔻、香叶等20多种天然香料,复合的浓郁香味使得猪肉不再有腥膻之气。相传连乾隆都被这异香征服,御笔一挥,留下了“高塍猪婆肉”的墨宝。
切片功夫同样见真章,刀要快、手要稳,切出来的肉片薄如纸帛,肥瘦相间好似大理石纹路:瘦肉部分筋道而不柴硬,肥肉则油润而不腻口。而最出众的,是那一小块猪皮——口感松脆又不失嚼劲,吃起来“沙沙”作响,也被称为“沙皮”。而当温度改变,譬如重新蒸熟复热后,猪皮又会恢复些“哏啾啾”的黏糯感。小编亲测,吃上一口猪婆肉,抿一口小酒,那可真是“神仙日子”!
秋风一吹,猪婆肉就迎来了旺季。“切一块吧!”在高塍镇的老杨猪婆肉店铺里,哪怕已经过了饭点,仍有客人陆陆续续进店。“我们平时一天要煮400斤肉。”等临近年节时,这个数字还得翻上一番。
“村咖”配非遗 开启田野新生活
在杭上村头,坐拥无垠的稻田景观,时林燕重新改造了400平方米的老房子,一半用来搭建安全、卫生的猪婆肉制作工坊,另一半则改造成了别具一格的乡村咖啡馆。
咖啡配猪婆肉?没错!原木桌上,几杯醇香的咖啡旁,配着一盘丰盛的非遗拼盘——招牌的猪婆肉、胶质满满的猪头膏、软糯的子肠……堪称“大猪小猪摞一盘”。
勇敢尝一口,咖啡的微苦恰好化解了肉的丰腴,而肉的咸香又反过来衬托出咖啡的醇厚。这种奇妙的碰撞,初尝是意外,细品却是惊喜,堪称“天仙配”!咖啡厅内部更有乾坤。乡野的绿意从窗户里渗透进来,与复古的美陈相映成趣,光是坐在这里,就已经拥有了一种松弛感。
据了解,老杨猪婆肉旗下咖啡店还不止这一家,位于屺山路上的寄山咖啡·老杨猪婆肉主打韩系小清新风格,而位于蜀山南街的蜀山茶食则是满满新中式风格……
你看,当非遗猪婆肉制作技艺也开始玩跨界,端起咖啡杯活泼泼地走进年轻人的世界里,它就有了别样的生命力。
再过一个月,当秋意更浓,稻田翻涌起金色的巨浪时,不妨再来这里,捧一杯“村咖”,佐一口肉香,感受这一份匠心背后,令人怦然心动的活力。(朱雪翎/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