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二泉月·读城

百年钟楼,城市原点

  |孙志亮 陈从广 文|

  从清名桥到崇安寺,从运河畔到太湖边,漫步在这座城市里,人们不禁要问:无锡的原点在哪里?无锡的文化中心在哪里?无锡的地标在哪里?……

  爱上一座城市,从城市的原点开始,驻足无锡钟楼前,可以找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感受百年工商名城的魅力。

  无锡钟楼是城市的地理原点

  无锡钟楼是当年无锡市的地理“零坐标”,所有测绘数据以它为基准。城市原点故事多,百年来,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公园——公花园,有中国最早的县立图书馆,这里还是中国共产党无锡第一支部的诞生地,见证过多少人的故事,见证过多少次的变迁……

  这里不仅是城市的原点,也是这座城市的中心,文化底蕴深厚,也被称为“最无锡的地方”。“寺”“市”“园”合一,曾是钟楼所在区域的一大特点。“寺”指的是寺庙,原来靠近中山路的寺庙是佛教寺庙,“市”指的是市场和商业中心,“园”指的是公花园,公花园前面就是市场。近代以来,无锡城市在不断外延发展,有老城区,有新城区,但城市的原点没有变,城市的中心也没有变。

  无锡钟楼是城市的文化中心

  钟楼是百年前无锡县立图书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县立图书馆。1912年,无锡实业家将洞虚宫三清殿改建成无锡县立图书馆,1915年建成开馆,钟楼为中西合璧建筑式样,一楼是罗马式拱门,屋顶则是中国风格的灰黑色板瓦。图书馆第一任馆长是钱锺书的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

  无锡县立图书馆,仅比国家图书馆前身“国立京师图书馆”晚3年,是全国五大县立图书馆成立最早的一家,是中国近现代图书发展演绎的见证者之一,也是当时县立图书馆中最大的一座。钱基博在1928年为《无锡县立图书馆历史概况》所作序中写道:“独念江苏六十县,无锡号为壮县,而就图书馆而论,亦以无锡为巨擘。”无锡县立图书馆不仅是当时无锡城市的地标建筑,更是无锡文脉昌盛的象征。当时,无锡县立图书馆与公花园的创建、光复门至火车站马路的开拓,同时被誉为“三大德政”。

  无锡县立图书馆除了书刊借阅,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相关文化活动,无锡县立图书馆开馆之后,无锡城乡相继出现面向民众进行文化教育的通俗图书馆和乡村民众图书馆。这也标志着近代以来无锡精神文明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图书馆馆藏书籍丰富,集精撷萃。据记载,至1949年4月,馆藏图书有16630种、87023册,每日读者一百五十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县立图书馆改名为“无锡市图书馆”。1956年荣氏家族后人,将荣德生创办的大公图书馆6万余册藏书以及私人珍藏5万余册古籍无偿捐赠无锡市图书馆,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乡贤著述和地方资料。后来,图书馆特别为此设立了荣氏文库。图书馆事业日益发展,藏书不断增加,至2005年,馆藏图书已达六十余万册。

  此外,书店、古玩等文化活动场所遍布图书馆周围,这里是当时无锡最大的文化市场,是民族文化、世俗文化、民生文化聚集地,是无锡的文化中心。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书圣王羲之曾在这里生活了17年,闻名于世的《二泉映月》就诞生于此。

  无锡钟楼是城市的地标建筑

  钟楼的主体建筑曾是无锡全城最高建筑,为无锡的标志建筑,是无锡的城市地标,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无锡全城。

  钟楼曾先后两次鸣钟,1918年11月26日,大钟敲了一百响,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49年4月23日,它再次敲响,庆祝无锡城市获得新生。

  2000年10月1日,一座现代化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新馆在无锡太湖广场南侧钟书路1号正式落成开放。此后,无锡钟楼的人文景观价值逐渐取代了图书馆本身的意义。2002年10月,无锡县图书馆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无锡钟楼业态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2018年5月,梁溪区对老建筑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此次修缮以保护钟楼原真性为原则,无论是使用的材料、工艺、式样、尺寸,都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构件和历史信息。此次修缮中新亮相的机械自鸣钟是钟楼修缮工程的最大亮点,这台德制机械自鸣钟是根据史料复原而来,保留使用遗留下的四个钟盘,以不破坏老建筑为原则,尽量展现那个时代的风格。与原建筑相适应,在恢复使用老式机械塔钟的基础上,为日常操作维护方便,增加了自动升锤、校对时间、夜间照明且开闭区间自动控制等功能。

  如今,尽管钟楼四周高楼环绕,但仍是无锡的原点所在、无锡文化中心的象征,占据不可替代的独特位置,这里无疑是无锡城市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是无锡的城市地标。

  钟楼轩敞宏伟,凝聚了无锡人对故乡深情的眷恋,是最具无锡特色的地方。钟楼的钟声和《二泉映月》的旋律曾是无锡人熟悉的“乡音”,以前,每到整点或半点,钟锤敲响,自鸣钟发出的悠扬钟声几乎响彻无锡全城。钟楼上的钟声是很多人的乡愁记忆。曾几何时,每天早晨伴随着钟楼的钟声,开启美好的一天。夜幕降临,伴随着最后一曲《二泉映月》进入了梦乡,这里是很多人的乡愁记忆。

  百年时光悄然远去,无锡钟楼的人文景观价值愈加凸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年钟楼,已成为无锡人心中永远的经典,它早已不仅是无锡人心中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无锡这座城市的文脉和骄傲。、

  无锡钟楼将蝶变新姿再出发

  城市更新某种意义上就是老城复兴。城市更新是新与旧的结合,兼具传统风貌和时代精神,凸显无锡市历史人文和区域特色。守正才能创新,坚守根与魂,才能引来源头活水。梁溪区是无锡市主城区和核心区,梁溪的形象某种意义上说就代表着无锡的形象。重塑城市原点、重现城市繁华,梁溪区实施城市更新意义重大而深远。

  钟楼像是一位长辈,沉默稳重,气韵深藏,见证无锡名城的百年繁华,将无锡人崇文重教的精神铭刻于文字,形成于书卷,散发着书香,历久弥新。

  2023年11月,焕然一新的钟楼图书馆对外开放,更新为无锡的城市书房钟书房,是无锡钟书房的示范点。

  百年钟楼又回归文化功能,还原钟楼的建筑特点及风貌,恢复图书馆功能,挂牌钟楼书院,赓续历史文脉,使人们在钟楼里不仅能感受书籍带来的愉悦,也能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钟楼图书馆的功能分布为:一楼为展陈功能,二楼为城市钟书房,三楼有艺术活动区、影音鉴赏区两大特色区域。

  一楼主要承载的是展陈功能,裸露的吊顶,向上的建筑亮化设计,把钟楼的历史风韵及文化特征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展现了这座百年建筑的独特魅力。目前,一楼的内墙布置的是“无锡城市建设主题文化展”,以展览城市照片的形式,以空间为坐标,以时间为轴线,展示无锡城市建设的前世今生,让人感受城市的蜕变和发展。一楼的主体空间采取策展的形式,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览、严克勤《我写我意》水墨小品展、《遇见无锡》城市视觉形象展等各类展览十余场,充分彰显无锡城市的多元内涵。

  二楼为“钟书房”核心阅读区域,主要承担书籍借阅与读者休憩功能。二楼入口处设置多功能背景墙,既为读者提供休憩、交流的空间,亦成为打卡留念的标志性场景,也有利于无锡城市书房“钟书房”品牌推广。向内延伸可见两组树形书架,以具象化设计象征无锡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文脉传承。书架采用沿墙布置的方式,合理预留窗边区域并设置观景卡座,使读者得以在阅读之余,凭窗观赏城市中心的人文风景。书籍按无锡历史、文化、地理、名人著作等类别系统陈列,便于读者按需查阅。“无锡文脉”展示区是钟楼图书馆的一大看点,陈列着地方史志、无锡文化读本、无锡籍作家(如钱穆、钱锺书、杨绛等)的作品等书籍,这里的书籍汇聚所有无锡相关的图书,以及相关影像资料,是了解无锡,认识无锡的重要窗口,这里是百年工商名城的见证,可以领略这座百年工商发源地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情怀。

  同时,钟楼图书馆也是一个舒适的阅读和休闲空间,可以“听书、品茶”,为读者营造了多样化的体验环境,打造共享与共融的城市文化艺术聚集之地。二楼右侧设有咖啡服务台,提供咖啡、果汁等饮品及简餐,为读者构建舒适的阅读配套体验。西南角为一处镜面空间,镜面空间设计独具匠心,通过特色书架与镜面元素的结合,营造出富有层次的立体视觉效果,兼具观赏性与艺术感。

  书是这里永恒的主题。书香和音乐,阅读和艺术,非遗和研学……在这里深度融合,为读者带来全新体验。开展“书香无锡”全民阅读活动,推动优质阅读资源进基层,持续放大“书香梁溪”品牌,以书香提升城区文化温度,为老城厢注入新活力。

  三楼空间划分为“艺术活动区”与“影音鉴赏区”两大功能板块。区域内陈列有不同年代的收音机、影音机、唱机复制品,收藏古典及流行音乐黑胶唱片100余张,并配套黑胶唱机、蓝牙音响、耳机等设备,满足音乐爱好者的品鉴需求。

  如果说书籍是构筑灵魂的砖石,那么城市书房则是城市的灵魂寄居所。驻足无锡钟楼,徜徉于无锡钟书房,你可以穿越百年,沉浸式体验这座百年工商名城的变迁和繁华。越过百余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更应从原点出发,紧紧握住历史的接力棒,赓续深厚的历史文脉,谱写老城厢复兴发展的华美篇章,让这座百年名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