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看无锡

从公园绿道到社区微更新——

“海绵城市”绘就实用与美学兼得生态画卷

  漫步在无锡胶阳路景观带,不少人发现,即便一场大雨刚过,步道也不见积水。沿线的浅水旱溪里,卵石层若隐若现,四季花海烂漫——这正是无锡深耕“海绵城市”建设,让自然做功的生态科技场景。这一切,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多年来倡导的“海绵城市”理念紧密相连。他曾多次赴锡考察交流,其“让水系统自然蓄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核心理念,在无锡有着多样化的生态实践。

  从森林到社区 建会“呼吸”的地面

  “在无锡,海绵城市并非新鲜的概念了,而是一张从宏观到微观展开的生态网络。”锡山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沿着5.8公里的胶阳路前行,能直观地感受这套海绵系统的复杂和精微。整个胶阳路是一大片“绿道”,沿线既有长长栈道和大小花园连接成的公园,也有成片的湿地和森林,整片区域正是仿效“叶脉排水”原理构建的生态廊道。通过巧妙的地形坡度设计、多层级砂土基质搭配,大雨时,雨水顺地势汇入旱溪,层层下渗,一部分存入地下蓄水箱;旱季时,裸露的白色卵石与坡地鲜花相映成趣,形成“雨时见溪,旱时赏石”的景观。它像一条会呼吸的“生态绿脉”,将森林、水系的涵养功能与城市空间紧紧衔接。

  海绵城市正细致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新吴区芯虹体育公园去年7月通过海绵城市专项验收,透气型塑胶铺装的步道和球场,让居民感受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的舒爽。公园默默扮演着区域的“雨水调度员”,通过三级净化系统,在极端降雨时能为周边消纳90吨雨水。而在东亭资景花园,透水铺装从停车场延伸到户前小路,雨水花园和回用水池悄然分布在公共绿地,550立方米的蓄水池藏在草皮之下,通过这些物理装置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灌,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梯度解决方案 从社区防汛到区域防洪

  海绵城市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科学立体的雨洪防治梯度解决方案。

  在沁园新村这样的老旧小区,旧改的痛点之一包括房前屋后的市政系统重构,以此解决城市内涝积水。如今,高低起伏的绿地变身精心设计的雨水花园。它们块块分布,有机串联,“海绵体”们有效吸收地表径流。更巧妙的是,居民楼屋顶的雨水被引入一楼的雨水花箱,既解决了顶楼积水,又为楼道门口添了一抹园艺巧思;小区外围的河道驳岸增加了渗滤植被,不下雨时是风景岸线,下雨时则成了消纳过滤的能手。现在,旧改完成后的社区还建立了海绵小游园的科普展示区。

  从社区到公园,再到如胶阳路这样的线性景观带,海绵设施的功能逐级放大,共同构建起城市的雨洪韧性防线。它们担当起“水库”和“净化器”,延迟雨水汇入河道的时间,减轻市政管网压力,从而达成俞孔坚教授“让雨洪不是灾害,而成福音”的愿景。

  绘就实用与美学兼得的生态画卷

  从资景花园和沁园新村的节水蓄水装置透水路面,到芯虹体育公园以及胶阳路绿道的花海和草甸下复杂的土木网格,海绵城市构筑起下雨时“吸水”,平时“蓄水”“净水”,干旱时“释水”的弹性水生态利用网络;社区雨水花园、公园的草坡和溪流,在满足生态景观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立体美学世界,成为保护城市水生态资源的重要建设体系。

  从无锡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陆续开展的环保夏令营和科普行活动中,“海绵城市”是青少年感兴趣的生态主题之一;今年2月建成的伯渎河海绵展示区通过构建农田排水净化体系、植物台地叠水湿地和螺旋形海绵净化展示环等,可以做到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伯渎河水质。(陶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