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周刊

聚焦“三力”,打造优质教研组

  □殷平华 余浩建

  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承担着组内教师教学管理、教科研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任务。它在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培养青年教师,选拔学科骨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仅能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更是进一步推进学校以教育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保障。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借助“一体两翼”学习模式,聚焦教研组建设的“凝聚力”“学习力”“研究力”,打造新优质教研组。

  教研组发展愿景是教研组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不等同于学校文化,但在方向上是保持一致的。每个教研组都要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学校通过组织同组教师愿景描绘活动,共同讨论教研组的角色定位,合理规划不同教研组的发展方向,从而强化学术性机构属性。例如,学校的英语教研组,组内有着良好的师资条件和发展基础。该组就以“建立学习型组织、学者型队伍”为组训,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教研组文化愿景是“创建一个充满民主气氛、洋溢自主精神和体现务实作风的学习型组织和实践共同体”。

  教研组引导组内教师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规划”,使教师个人发展方向明晰。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资源库。

  教研制度能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的意识和行为,实现有效管理。学校一方面对原有的事务性制度做减法,对刚性的制度进行细化和优化,体现对人的指导和激励功能;另一方面抓实制度的落实,在教研活动中实施“随机抽签发言”的策略,确保每位组员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制度的优化与落实,真正为打造团队凝聚力保驾护航。

  教研组特色彰显是教研组活力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通过开展特色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单调的教学研究中,获得新的思维碰撞,从而感受团队的活力。要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组员就应是学习型个人。因此学校以提升个人学习力为落脚点,提出了“一体两翼”成长模式——以“教师个体学习”为主体,以“团体共享学习”“专家引领学习”为两翼,提升团队的学习力。

  学校以个性化学习、主题式深入学习、针对性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给教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定期召开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个人读书报告会”,以分享阅读感悟来提高阅读实效,夯实参与教科研的底气。

  教研组通过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交流会,来亮出教师的“灼见”,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勇气。学校以课题中心组和校本教研组为教研主体,形成共生共同学习共同体,共享共赢研究共同体。围绕学校主课题,通过开学初“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课题诊断,确保课题实施富有实效。在推进课题的过程中,教研组改变教研路径,变“一次性教研”为“递进式教研”,围绕校本教研主题,通过系列化地教研,借助团队的力量进行深入教研。在不断地磨课中,借助“同课异构、同师异课”,打造精品资源库。

  学校对现有的教研技术进行改进,开展“科学的课堂观察”研究。采用“课前拟议——课中观察——课后评议”的教研技术,使教研活动更具专业性和学术性。为解决课堂观摩到课后研讨间隔太短、难以深度思考形成科研成果的问题,学校改良教研技术,启动“教学日记月”计划,变写教学后记为写教学日记。倡导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一个月,从而及时记录校本教研过程中的感悟,使教师的教学思考,从浅层走向深入,从零星走向系统。不同的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教科研兴趣点来撰写,如德育骨干围绕学生成长个案来写,任课教师围绕课题实施中的教学困惑、成效来写。同时鼓励教师尝试开辟“教学日记个人微博”,为教学日记的交流与持续推进,做好后续技术准备,营造校园浓厚的科研氛围。

  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实体,是教学研究的组织形式,杨市中心小学改革教研组已有的团队模式,让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教研组建设的内在需求,从而打造出一个个优质的教研组。(作者系惠山区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