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常在、绿水长流、鱼翔浅底、繁星闪烁……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理想之城,或绿色环保,或宜居宜业,或美丽和谐。
新中国成立70年,是无锡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发生深刻变化的70年,也是无锡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的70年。70年光阴如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生态文明也成为无锡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 从“围湖养殖”到“退渔还湖”,鱼戏莲叶间,又唱太湖美
波光粼粼的贡湖湾,一群白鹭自由地飞翔,在天空中划出美丽弧线,从水韵广场远眺,数只三桅木帆船静静地停泊在湖面上,岸边的水草清晰可见。同样的太湖美景还出现在宜兴市的莲花荡,这里是宜兴重要的入湖口,原本脏乱差的鱼塘变成了500亩水稻田和成片花海,每天都能吸引不少人前来散步游玩。
从“湖边塘”到“生态园”,鱼戏莲叶间,为入湖口增添了一番野趣。72岁的丁蜀镇三洞桥村居民沈会保见证了太湖水的“变坏和变好”。“我原来就是莲花荡的水产养殖户,从1996年到2011年共承包了120亩鱼塘。”他说,围湖养鱼对环境影响确实很大,鱼饲料、药剂夹杂着每天产生的大量鱼粪一齐排入了太湖里,“1996年,我去太湖口岸看过,芦苇荡里都是淤泥,气味难闻,为了一点点利益,破坏了子孙后代也要享用的环境,划不来。”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在外地人眼里,无锡就是一座充满温情和水的城市。“如今碧波荡漾的母亲湖来之不易,许多无锡人至今忘不了2007年那个夏天。”一位来自治水领域的专家说,治湖十二年,艰苦卓绝,从国内外防治水污染的经验看,治理湖泊污染相当复杂,去富营养化尤其困难。
十二年后的今天,太湖一级保护区全部建成了禁养区,同时,我市还完成了太湖无锡水域、宜兴滆湖围网养殖的退渔还湖整治。“仅去年,我市就实施治太项目261项,完成投资29.12亿元,在全省治太工作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居于全省前列。”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处负责人表示,2018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改善幅度大于全太湖,主要指标好于全太湖,总氮浓度近30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
优越的自然环境,国际顶级规划,使环太湖的贡湖湾湿地不单成为新老无锡人周末出游的“打卡地”,更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太湖“年轻”了12岁。“太湖流域实现全面小康,要看生存环境是否全面改善,看太湖水质是否变清变好。”杭州来锡游玩的赵女士一家对贡湖湾风景颇为赞赏。
■ 从“雾霾围城”到“蓝天碧空”,一呼一吸中,空气变清爽
曾几何时,点开任一款天气APP,PM2.5指数都占据了显著位置,或绿、或橙、或红的颜色,提醒着“今天是否能户外活动”的生活日常。经过多年整治,从雾霾围城到蓝天回归,尤其最近几年,市民普遍感觉到,无锡的蓝天白云又回来了。
“经核定,2018年无锡市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0.7%,两项指标均达省奋斗目标,大气污染防治年度考核综合评分全省第一,谨此表示热烈祝贺!”今年1月7日,一封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贺信令人无比振奋:2018年,锡城空气环境质量成为全省唯一“双达标”城市。
比起感官,大数据则更有说服力。翻开2018年成绩单,PM2.5浓度相比2013年,同比下降42.67%,省内排名提升8位。优良天数比率相比2013年的56.9%,逐年上升至70.7%,同比上升13.8个百分点,省内排名提升7位。向“雾霾”宣战以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每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连续数年被评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优秀城市”。
近日,出租车司机陶师傅像往常一样来到中南加气站加气,“一升天然气只要3角多一点,每天平均开300多公里,相比烧汽油的出租车,一天下来最起码可以省下30到40元。”每天开车走在大街小巷,陶师傅感觉无锡雾霾少了,蓝天白云多了,自己也为好空气出了一份力。“全市有4000多辆出租车、400多辆公交车用上了天然气,相比汽油车,可以减少90%的一氧化碳排放。”无锡华润车用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铭远告诉记者,全市近6000多辆的天然气用车一年可减少一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
和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密不可分的是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十三五”以来的一组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市在治气领域的决心:全市45家燃煤电厂整合至25家,3100多台燃煤小锅炉完成整治,2300家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完成730个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0万余辆。2018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六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削减9.21%、8.95%、10.41%、11.74%、19.98%和16.87%,均达到“十三五”环保约束性考核要求。
今年暑期,家住太湖广场附近的摄影爱好者孙涵发在朋友圈的照片收获不少点赞。“感觉无锡这些年的变化真大,越来越宜居。”孙涵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己终于可以仰望星空了,这说明大气能见度提升了。“从新闻上看到,今年上半年是PM2.5下降幅度同比最大的一年,希望无锡政府继续加大治理力度,抬头之际,多一些蓝天白云、点点星空。”
■ 从“工业创伤”到“退城进园”,淘汰污染源,土地更洁净
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不易摆脱“成长的烦恼”,工业化在创造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带来的排放不仅对水、气造成污染,对“土壤健康”也同样来带了一定影响。
“无锡作为乡镇企业发祥地,不仅农村曾经‘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且很多企业分布在主城区,厂区与居民区相互交错,对土地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市生态环境局人士表示,“工业围城”是催生土地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市在2005年开始启动退城进园,对市区“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影响城市道路及景观建设”和“严重污染内河水环境、城区大气环境且难以治理”的两类工业企业实施搬迁调整。
无锡焦化厂是市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大潮中的一家,在那轮工业布局调整中,锡钢厂、蓝星石化等为代表的企业陆续搬离主城区。焦化厂搬离后,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有限公司主导了遗留地块的修复工作。“焦化厂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占地近300亩,部分区域不同程度存在化学污染。”修复项目工程部经理李向阳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以300—400℃的高温将污染土壤中的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热脱附处理,?“针对不同污染物,采用不同修复技术,预计明年年底焦化厂地块土壤可以修复完毕。”
工业围城最大的环境风险在于危险废弃物处置不当,废酸废液渗漏,对土壤环境造成威胁。“记得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内很多还都是泥土地,只有一些大厂才浇上了水泥地,一天生产下来,各种残留化学液把地上弄得五颜六色,但当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污染问题。”家住滨湖区河埒街道的李纪中退休前曾是一家铅酸电瓶厂的操作工,他所就职的工厂早已不在,但提起粗放式的工作环境,老李记忆犹新,“现在滨湖地块的企业基本都去了胡埭工业园,市区则很少再见到工厂。”
工业围城问题解决后,我市又开始腾出手破解垃圾围城难题,2016年年底,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复工投运,开创了近年来全国同类项目原址复工的唯一成功范例。到目前,江阴秦望山危废焚烧项目、江阴光大三期、宜兴凌霞危废焚烧扩建项目、惠山飞灰填埋和桃花山飞灰填埋项目均已建成投用,益多垃圾焚烧电厂大修改造项目也已如期完成,困扰我市多年的固危废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问题得到缓解。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一位在环保领域奋战多年的“老无锡”不无感慨地说,如今,这样的美好愿景正在无锡大地上逐渐成为现实,多少艰辛,多少坚持,多少不曾动摇的誓言,终于换来了无锡大地的“盛世美颜”。(顾庆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