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点燃了“苏南模式”的星星之火,汇聚起改革开放的“弄潮图”——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中国500强企业”的集群崛起;从“江阴板块”的闻名全国,到“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实至名归;从开放型经济的风生水起,到“一带一路”上的江阴“经济带”;从“四千四万”精神的创新传承,到县级集成改革的“江阴样本”……江阴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和三十分之一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实体经济成为江阴最厚实的“家底”。70年,也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坐标,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已经掀起,江阴的精彩故事还在演绎……
经济发展高质量
扛鼎“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高质量,是“江阴加速度”的必然选择,是产业转型蝶变中的不懈追求,更体现江阴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聚力经济发展高质量首当其冲。
深耕实体经济,“产业强市”才能根深叶茂。一系列产业强市政策措施的实施,不仅为未来产业发展明晰了“路线图”和“施工图”,也给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吃下了一颗颗定心丸。从出台“暨阳英才计划1+6”新政,到“四个100亿”产业发展基金、“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高质量发展30条”等一系列惠企举措全面实施……
“在江阴,政府千方百计要为企业发展服务。”这样的营商理念从上到下得到了贯彻体现:企业发展顺利时,政府“端茶倒水”,当好“店小二”;企业遭受困难时,政府就拉一把,当好“急郎中”。以全国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为抓手,江阴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企业注册开业2个工作日内、不动产登记4个工作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4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2440”目标。目前,江阴各类市场主体总数突破了19万户,企业总数超过6.5万户。以千亿级企业为龙头、规模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雁阵型”航母编队贡献了全市72%的税收、75%的GDP、80%的工业经济总量、8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90%的就业人数。
创新驱动引领,以“智高点”抢占制高点。加快构建“金字塔式”的科技人才体系,江阴大力实施“暨阳英才”计划,深入推进“六大人才工程”,目前,各类高层次人才已经增加到1.32万人,人才总数达到37万人。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江阴企业在“专精特新”四字上狠下功夫,共产生了110余个行业单打冠军,有150多家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132家企业主持制定了457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主持起草了14项国际标准。
生态发展高质量
唱响长江大保护“江阴之歌”
开出“263”行动、环境信访问题整治百日行动、“六水共建”、“河长制”管理、“散乱污”治理等一剂剂“良方猛药”,制订下发长江大保护等纲领性文件20余件,精心编制《江阴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1+9”规划》,推进实施生态文明改革40项……在一系列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铁规、铁律下,江阴正全力唱响长江大保护“江阴之歌”,一个个生态“痛点”被逐步打通,一幅集生态高标准保护、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高水平融合于一体的现代化有特色的美丽宜居城市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近日,由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的《长江(江阴段)沿岸造林绿化建设方案》已经定稿。《方案》围绕湿地修复、造林绿化、生态养护三方面,将对长江江阴段两岸背水侧护堤堤脚外1公里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和规划性的整体修复,包括黄田港公园在内的多个滨江公园,将打破造林绿化碎片化现象,串联起“一江一河”城市生态T台。
削减排污量是再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关键。近年来,以治霾为契机,江阴15家热电企业把提标改造作为“脱胎换骨”的机遇,共投资20多亿元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提标改造,如今,江阴空气质量持续提升、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今年上半年,省级以上环境信访压降42.9%,城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19.1%,空气质量优良率70.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站在正在建设的黄田港公园,四周绿植环绕,远处轮船缓缓驶过,长江壮美尽收眼底。沿江工业企业“躬身退让”,城区寸金之地建公园,江阴用绿色诠释发展理念的嬗变和提升、用生态红线“铁棒”守住保护区。一块块大型公共绿地绿树葱茏、美景如画;滨江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地标性建筑临江崛起,听涛观潮,登高远眺,错落有致的滨江天际线、凭江临风的亲水公园、华灯璀璨的醉人夜色,都能让人真切感受城市亲水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见证者说
70年发展之“路”
城市之变,始终伴随着交通道路之变,路的变迁折射着一座城市的发展。70年间,江阴的公、铁、水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该市交通运输部门相关建设者的身上,我们寻找到了属于江阴的记忆与荣光。
1999年9月,锡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江阴境内路段长32千米,是江苏第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同步通车,在当时悬索桥中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全长3071米,一跨过江,可通行巴拿马型散装货船。
“那时住的工棚非常简陋,是用毛竹、芦苇搭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干劲十足。”今年46岁的修建良作为当时江阴公路管理站的技术员参与了锡澄高速的路基测量等工作,他回忆,为了保证测量精准,当时江阴还斥“巨资”10多万元从日本进口了一台全站仪,那个时候去现场测量没有汽车,30多斤的“大家伙”只能背在身上,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大伙儿都把宽阔的锡澄高速比作超大足球场。
2016年5月,江阴船闸从老锡澄运河搬迁至新锡澄运河夏港新闸,新船闸为无锡境内唯一的三级航道复线千吨级船闸,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4173万吨,当年通过各类船舶5074万总吨,合载货量1.02亿吨。
陈力在江阴船闸已经工作了25个年头,他亲眼见证了锡澄运河中,来往的船只由小变大、不断增加。“老锡澄运河最大只能通行300吨左右的船,现在300吨以下的船几乎都看不见了。”陈力说,社会在发展,船闸也在发展,船闸变长、变宽、吃水变深,过去一天通过四五百艘船,现在一天通过六七百艘船。
2018年8月,江阴黄田港渡口、韭菜港渡口予以撤销,迁移至申港河西渡口。
渡口搬迁,岸线怎么选?这个协调任务在当时交给了江阴交通运输局,迁渡办工作人员尤继业说,选取岸线的那几个月,作为协调部门的一员,他几乎把长江江阴段跑了个遍,“渡船来往不能走弯路,还要不断和对岸靖江进行对接。”在他看来,渡口就是江阴、靖江跨江融合的一个缩影,两地交通部门还共同投资建设了靖江新汽渡,新渡口搬迁后,江阴主城区长江岸线全部实现还江于民。2019年9月,锡澄城际轨道S1线、苏南沿江铁路建设快马加鞭……江阴人的高铁梦、轨道交通梦正逐步实现。
撰稿:唐芸芸
图片:江阴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