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经开区,质量和速度互为未来。
这里是生态之城,风情独特的现代化湖湾城区加速打造;这里是创新之城,唤醒城市产业升级“大脑中枢”;这里是数字之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弄潮新经济;这里是人才之城,全球人才欣欣而至,宜居宜业。
无锡经济开发区(太湖新城),位于无锡主城区南部,是无锡“一城两核”中重要一核,总面积5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8万,南临太湖、北依蠡湖、交通便利、生态优美。
然而时间的指针拨回70年前,经开区身处之地不过是太湖边的自然村,经历了苏南乡镇企业星火燎原发展,这里曾书写过无数的草根“财富”奇迹。然而真正按下城市化发展的快进键还是在新世纪以后:2007年无锡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太湖新城建设以来,历经10多年的开发,太湖新城逐渐展现出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形态;2019年1月4日,无锡经济开发区正式揭牌,受托管理华庄和太湖2个街道、太湖新城发展集团1家市属国企。
定位更高、使命更重,经开区肩负着为建设世界格局中的无锡、现代化形态中的无锡提供服务支撑的全局重任,承担着引领推动无锡今后发展的历史使命,这片土地被再次激活、赋能,成为今日城市中心城区两核中的重要一核。
因水而兴:
好地方书写“好”故事
“无锡是个好地方”,源自曹禺先生的著名话剧《雷雨》。而该剧中周朴园的原型,就是无锡“煤铁大王”周舜卿。无锡历史上第一家机械缫丝厂,就诞生在周新镇,这个地方也成了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
原东、华庄镇因为濒临太湖,得水之润,因水而兴,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南部重镇。新中国成立后,凭借着扎实的基础,百姓的勤劳,以华庄红旗公社为代表,曾多次登上过国家级的光荣簿。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无锡经济飞速发展,苏南模式的发祥地诞生在这块热土。乡镇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在此期间,东、华庄再立潮头,1986年,华庄镇被国家科委、计委等23个部委确定为首批小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镇;1990年华庄镇被命名为首批江苏名镇;东镇获评江苏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
新世纪催生了新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开始,太湖新城启动全面建设。2018年,为加快太湖新城建设发展,无锡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依托无锡经开区调整优化太湖新城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1月4日,无锡经济开发区正式揭牌。
产城融合:
定位城市“新”高度
现代都市的生态之美、形态之美、质态之美在这里融合展现。
这里依山傍水,贡湖湾、长广溪、尚贤河等湿地公园、金匮公园等绿色生态,清水绿岸,生态环境俱佳俱美。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这里赋予无锡的一张靓丽名片。经开区把打造生态环保示范区放在发展首位,着力打造湖城共生的湖湾生态新城。
这里是无锡行政“核心”区,三面环湖、生态位置绝佳,地铁一号线、四号线(在建)贯穿全境,20分钟可达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京沪高铁站和高速路口。随着苏锡常南部高速、苏锡常南部城际快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开通,这里将成为无锡建设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
这里是人们欣欣然乐居的所在,打开经济开发区排出的在建、拟建民生配套项目进度表,新城初中、金桥初中、国际学校、方庙农贸市场、和畅睦邻中心、秀水坊、国际医院、无锡怡和妇幼医院、新四院、和风路体育公园、清晏路北侧体育休闲设施……涵盖了教育、商业、医疗、体育等多个领域。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多层次的文化体育活动、国家级的体育赛事场馆、医疗卫生事业优质、协调、持续发展,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城融合“新城”。
:
驱动产业“芯”实力
新的站位决定了经开区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重要路径,着力引进高端创新资源,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着力构筑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长三角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树立科技创新创业的新标杆。
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围绕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的总体目标,瞄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方向,经开区以建设雪浪小镇为抓手,以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和雪浪大会为契机,大力实施“唤醒计划”,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物联网的全面融合,努力探索“小镇+平台+生态+集群”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快速集聚了“雪浪云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远景智能城市操作系统开放平台、物联网领域智能计算产业平台”等六大平台,集聚了一大批创新型生态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至今,签约落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项目60余个,洽谈海内外人才项目100多个,签约项目42个,涉及国家特聘专家、省双创人才、双创博士、“太湖人才”等高端人才52名,为后续人才发展储备了丰富资源。
图说故事:从农民到市民,
他们见证着城市变迁
七旬老人许竞鹤是土生土长的华庄人,儿时记忆里,太湖是滋养沿岸农民的“母亲湖”。“我们吃的鱼虾、种地浇灌的水,都来自太湖,夏天还跳到湖里‘淴个冷浴’(无锡方言‘游泳’),最近的民宅离太湖只有100米。”原始的农业生态维持着沿岸农民的生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沿太湖一带渐渐兴起了一批农用机械修造厂。无锡红旗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炳炎是那一轮发展的受益者。初中毕业后,他进入社办企业,从学徒干起,一步步成为镇里最早一批企业家,“每逢周末,上海很多老师傅、工程师带着设备和技术到厂里,我们跟着他们学,慢慢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对于许竞鹤、王炳炎这些生于太湖边的人来说,几十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农民变为了市民。“虽然搬离了太湖边,不再务农,但是政府给我们安的家,离湖不远,走路就能去看看,”有健身设施、有配套的学校、医院和商业,“条件确实比原来好多了。”
撰稿:高飞
图片:王肇其 郁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