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无锡教育微信连续展播了“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师缘》特别节目。节目中10位无锡教育人倾情讲述了他们与教育的“缘”,多角度展示了70年来无锡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
周稽裘:在教育兴国的道路上跑了一小段路
江苏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无锡市教育局原局长
“我很幸运,我这一生能够有机会亲眼看见,我们国家从解放初期的贫困落后发展到今天的初步繁荣。当然我也感到很幸福,我的青年时代和壮年时代,正好赶上国家从贫穷向初步繁荣转变的历史进程。我是一个劳动者,我参与了建设祖国的劳动,我感觉,这辈子值了!”
1973年,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一纸书信寄到了周稽裘的手中,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回来做老师吧”。自此,他便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周稽裘回到故乡无锡,在江南大学任教。1986年,周稽裘转任无锡市教育局局长后,为推动全市教育迈上依法实现“普九”新台阶作出了贡献。2019年8月,周稽裘故地重游宜兴归泾中学,在这个他曾经“抬过土”的学校,他深有感触地说:“当年人民群众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硬是把一个山头变成了操场。”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归泾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当年无锡乡镇大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缩影。
和乡镇的情况不同,当年无锡市区的义务教育普及情况相对较好,如何在基本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均衡程度,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当时的工作重点。20世纪80年代,无锡就开始对教育的整体布局结构进行调整,以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两头延伸,向前办好学前教育,向后并行处理好高中和初中阶段的教育。
访谈中,周稽裘还详细讲述了我市职业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他多年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心得。他说:“办教育的人站位要更高一点,不要单纯的就教育论教育。办教育的初心就是为国家强大,为人民幸福。我只是在教育兴国的道路上,跑了一小段路。”
高国强:我为教师队伍建设出了一份力
无锡市教育局原局长、无锡市教育学会会长
“教师应当坚守的‘初心’是为国育才,应当牢记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只有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深深爱上这个‘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
多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全局发展的重点,花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市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质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的高国强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更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参与者。
1976年,高国强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从师范毕业留校做老师,到2013年退休,从事教育工作整整38年。他先后在师范学校、教育局机关、重点中学、高职院校工作过。其中在教育一线18年,至今他仍在教育学会从事教育工作。
采访中,高国强重温了无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史。1985年,我国设立了第一个教师节,教师变成了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设立教师节后,1993年,国家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这三者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高国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将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等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实际上就是确定了‘怎么样做一个教师’。而《教师资格条例》解决了‘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教师’的问题——要取得教师资格证,这一条例拓宽了教师队伍的来源,吸引了许多非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当老师。”
在高国强的几十年教育生涯中,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成效体现在我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上。他说:“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抓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抓青年教师培养,抓师德教育三个方面。”
2018年12月,无锡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在会上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个文件对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高国强表示这个文件与以前的文件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有不少新的举措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说从市到区县到学校要建设一个教师发展的支撑体系,来支撑教师的发展。市里成立教师发展学院,县区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学校建设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
陈之芥 :延续30多年的师范之缘
原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教师,打开孩子们自主学、快乐学的大门。”
陈之芥出身教师之家,从小在心里埋下了从教的种子。30多年来,他怀抱教育初心,与师范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师范学院的学生到锡师附小校长,再到无锡师范的管理者,他伴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步伐一路前行。
1978年,出生教师之家的陈之芥在高考志愿上郑重填上了自己向往的学校——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彼时的陈之芥还不知道,这里就是他和师范教育长达30年缘分的起点。
20世纪80年代初,正是我国中等师范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时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师范内涵的准确定位。“两代师表一起抓”是对“师范教育”师资培养方式的深刻解读。在洛师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陈之芥大力推行教师“下水”制度,即让教师和师范生一起深入小学、深入课堂、深入学生。
1996年2月,陈之芥服从上级安排,前往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担任校长。虽然在洛社师范工作的16年间,他并没少与小学打交道,但真正要去管理一所小学,他的心里还是没底。上任前,陈之芥天天泡在图书馆,把有关锡师附小的各种资料读了个遍。他深知,去这样一所久负盛名的学校,身份从一个教学管理者转变成一个学校领导者,他面对的不仅是教师、学生,还有社会和家长。到锡师附小赴任后,陈之芥一头扎进课堂里,广泛听课熟悉老师,并和他们深入交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陈之芥担任校长期间,锡师附小不仅学科教育成绩斐然,艺术比赛成绩也十分出色,学生对外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1999年,陈之芥调任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工作,并于2000年春被任命为校长。千禧之年,世纪之交,教育改革新政频出。面对师范教育的改革调整,如何让锡师文化传承发展?现代学校制度怎么建设?陈之芥又动起了脑筋。他提出无锡师范要实现四个目标,一是迅速实现高等教育化;二是课程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老师;三是办学条件现代化;四是柔性德育的新管理模式。
2010年,陈之芥退休,但心系教育的他依然关心着青年教师的成长。目前,他担任无锡市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一职,开展“行知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工作,延续着自己与师范教育30余年的情缘。
孟晓东:在孩子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
原锡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锡山区教育局原副局长
“为人师者,不仅要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要在学生的生命里种下一棵树,让他们未来的生命历程踏踏实实、蓬蓬勃勃,既扎根沃土,又伸向天穹……”
至今年8月,孟晓东的教育生涯已走过了37年。他从一位中师毕业生,通过自学先后获得教育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学历,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语文特级教师。
1982年,孟晓东从江苏省洛社师范毕业,在洛师附小(现洛社中心小学)踏出了教育人生的第一步。1986年4月我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在全国掀起了“普九”热潮。“当时我们抓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让孩子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1990年孟晓东踏上领导岗位,担任洛师附小副校长。1991年他调任无锡县实验小学(现梅村实验小学)任主管教科研的副校长。
2001年,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改革范围涵盖了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堪称历史之最。也就在这一年,孟晓东调任锡山区教育局任副局长,开始了全新的教育人生。
孟晓东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行动研究者:“边行动,边研究,对上尽可能地触及一些最前沿的理论,最先进的教育观点,对下尽可能地了解老师们的所想、所思、所做,做到问计于师生。”锡山区作为当时全国首批课程改革试验区,从教育的立场,到课堂的价值、课堂的形态、课堂的文化审美,再到教师的角色都一步步发生了变化。
从2012年3月组建至今,孟晓东名师工作室走出了2位特级教师,6位后备特级教师,全体成员获得“市学科带头人”称号。这些优秀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带领着所在学校乃至全市语文教科研的发展。
王武:构建立体化的无锡高等教育大格局
江南大学原副校长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四十余年,正好也是我有幸在高校的时段,我参与并见证了发展的几个重要环节,感悟到发展的大道理,在于坚持苦练内功、砥砺前行、全速发展。”
46年前,王武来到无锡上大学,就此与无锡高等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半个世纪后,年近古稀的她依然忙碌于校园,为无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言、奔忙。
回溯无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近代县级建制的无锡,也办过很有名气的高等教育,那就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和私立江南大学。特别是无锡国专,和比它晚五六年的清华国学院堪称中国近代国学教育的“双璧”。
新中国成立后近十年时间,无锡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通高等教育,直至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开始了独立办学历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无锡这块民族工商发祥地,发展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急需一批高学历人才。1981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事业,集资创办无锡职工大学,1984年改名为无锡大学,屡次更名后,最终更名为江南大学,并发展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全国只有418个国家重点学科点,无锡轻工业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在世纪之交,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这过程中,我市也切实把高等教育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通过不断为高校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提供更好的土壤、创设更好的条件,有力促进了在锡高校办学质量、基础设施条件、人才学科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共有16所高校,包括3所本科高校、10所高职院校、2所高校分校和1所成人高校,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11.89万人。无锡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新建高校和新增专业,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注意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王武认为:“首先要思考无锡在发展的过程中间特色在哪里?重点突破在哪里?长线发展在哪里?把这些问题全部考虑清楚以后,就会明白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进而明白要办什么样的专业。无锡一定要有一批人不断跟踪世界最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动态,要引进有引领性技术的人才,创建一些有引领性的学科平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人才。”(越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