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要跟时代同步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徐里
徐里表示,新中国雕塑创作的70年成就斐然,像其他文艺事业一样,可以说雕塑在今天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他说,“时代经典”——2019 中国雕塑学术邀请展汇聚了中国雕塑界三代最优秀雕塑家的200多件力作,它是对新中国雕塑70年创作发展历程全面形象的展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整体地构成了一部鲜活生动的当代中国雕塑史。“透过它,我们能清晰地辨识中国雕塑70年来创作脉络和理路的演进,也能看到雕塑与社会生活、时代变革之间的复杂互动。”
徐里认为,好的作品必须要跟时代同步,要能在传承历代精品力作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只有通过作品将当代中国的发展成果、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创作要回应人民的精神需求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殷双喜
“今天,中国雕塑艺术的生存环境要比以往好得多,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从优秀的企业家和商界精英,对于雕塑艺术的认识深度和赞助力度不断在增强。”殷双喜说,面对开放的世界和巨变中的中国,雕塑艺术首先要正视的,就是如何通过作品来回应时代与人民对高质量艺术作品的精神需求。殷双喜说,中国的雕塑艺术要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地展示当代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
“当代中国雕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殷双喜说,当下,写实雕塑创作依然存在,也有一部分雕塑家涉足于雕塑与装置的融合,使空间、材料有了新表达,这些都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格局。
艺术家也需要培养群体意识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龙德辉
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龙德辉这次有两件作品入展,他笑着说自己这个“80后”感到十分荣幸。“这次展览不仅规模宏大、题材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能看到不少对材质的新研究、新应用。”
从事了几十年的雕塑创作,龙德辉最大的感受是,艺术家除了讲究个人风格外,也需要有群体意识。他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一次伟大的集体创作,一个人难以完成,需要艺术家发挥团队精神。而纵观在中国雕塑事业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那些大型雕塑,无一不是凝聚了众人的智慧。
艺术创作要能引发深思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 李象群
李象群说,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要具备视觉上的效果,还要能通过作品引发问题和思考。作为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领军人物之一,李象群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近年来,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尝试以自己的感悟对古代标志性的文化人物进行重新造像,让他们重新走入当代人的生活场景,令艺术作品与人民、与社会更好地结合。
李象群说艺术作品有时代的特征,而在经典作品中不仅能看到表象还能看到时代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青年艺术家将对新材料的思考和研究放到作品中,他们在艺术与科学融合的领域做尝试,这也将推动雕塑艺术走向新阶段。”
高质量的展览开启审美新标准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吕品昌
吕品昌说,从选作品到艺术家组成,都用最高专业标准来进行,这是第一次将中国老中青三代雕塑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呈现。这次展览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雕塑家的很多作品要满足社会公共空间需求,要满足城市语言表达的合理性,个人风格往往会被抑制,但这次的展览,却让他们的个人风格得到充分表达,这就让展览具备了更高的学术价值。”吕品昌说,在办展之前,海澜集团对这批作品有一个要求:适合收藏。这就要求艺术家们将作品从原来的简易材料转换成永久性的材料,“比方说,原本是石膏、玻璃钢的作品变成了青铜、汉白玉、石雕等等,材料的置换,增大艺术传播和传承的可能。”他说。
中国雕塑既有老传统也有新传统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雕塑》主编 孙振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雕塑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除了社会环境好了,内在动因是什么?孙振华给出了自己心里的答案。
在孙振华看来,中国雕塑有两个传统,一个是老传统,一个是新传统。从辛亥革命开始,中国雕塑实际上处在一个新传统的时代,它有着自己清晰的脉络,并有两大显著特点。一个是外来雕塑的本土化,一个是古代雕塑的现代转化。
孙振华从这次展览中看到,有些作品虽然是西式雕塑,但表达的内容或是表现手法却带有强烈的中国味道,还有些作品虽然遵从了中国古代传统,但赋予了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