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既是一个地理疆域,更代表一种文化谱系。从地理上看,传统江南地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空间基本吻合;从人文上看,包括吴越文化、皖南村镇文化和海派文化的江南文化则构成了长三角传统文脉的主题形态。可以说,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挖掘和利用好丰富的江南文化资源,以形成区域价值共识,推动区域文化的协同发展。为给今天开幕的江南文脉论坛造势,10月21日,无锡日报邀请专家举行“文化客厅”活动,细述江南文化的前世今生和当代价值。
□罗安斌
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江南文脉的兴发,与人口迁移和文化融合有关
江南文脉在环太湖地区兴发的过程,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其一,是移民开发、传承了悠悠数千年的江南文脉。从3200年前的泰伯奔吴,到东晋衣冠南渡,到宋室南迁,每一次人口迁移,都给这个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其二,江南地区“重文”与“崇商”并重的价值理念定义了江南文脉的走向与特色,促成了这个地区知识资源和经济资源融通比较充分。其三,江南地区各个“点”(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锡开国内机器工业发展先河,一跃成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江南文脉这三个特点,给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对于无锡而言,我们应当更大规模地引进高素质人才,更加战略地谋划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中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
□汪春
江南大学教授
关注江南文化的输出与输入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如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等等。江南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输出与输入中完成与不同文化的竞争与合作,从而实现互融互通,共同繁荣的。
明末徐霞客“不务正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寻异景、记奇途,他的“另类”行为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也把江南文化输出千里。存在了30年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以高质量的“产品”在中国大学史上享有盛誉,国专的教师不少来自外省,如广西人冯振在国专工作了22年,并任教务长,正是有冯振先生的关系,日本侵华时,无锡国专才能远迁桂林办学。从冯振的经历中,也能看到江南文化的发展上升,源于众多“外来打工者”的付出与贡献。
□李鸿声
市作协副主席
论江南文化,一个绕不过的词是“良渚文明”
钱穆的老师、常州人吕思勉曾大胆猜测过,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很可能在沿海。他的两个主要论据是,甲骨文中,“贝”已经普遍作偏旁使用,而贝无疑起源于海。另一个论据则是,干栏式建筑后来为宫殿的统一模式,而非窑洞式建筑,它也是起自海边。而良渚文明印证呼应了这一点。
2007年10月,良渚古城的宫殿台基地被发掘,从而揭开了其神秘面纱。在这之前,良渚文化一直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合称为江南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但宫殿台基地的发现,使它一下子跃升到了文明的高度,它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是其来有空。2013年,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参观良渚遗址后指出,良渚遗址处于和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点上。
□张曙峰
市台办副主任
用“最江南”的故事让世人醉江南
江南文脉延续几千年,不仅留下来许多有形的载体,而且凝聚成许多无形的元素,回顾无锡人文历史,在诗书画曲等各个方面都有代表性作品和人物。每一次接待台胞,我们都用一个个人文故事吸引台胞,让他们了解无锡、了解江南。
江南文化一脉相承,个性化特质明显。首先是家国情怀。其次是兴利济世。近代荣家实业报国、修桥办学、造福桑梓,就是典型例子。第三是尚德向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江南水乡的特性赋予居民智慧、从善的特质。第四是务实进取。锡商精神就是具体体现,当今无锡以一个地级市进入“GDP万亿俱乐部”,更是务实进取的结果。
□黄胜平
无锡吴越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江南文脉的根基是吴越文化
江南文化的脉络可以从多维度进行考察,但最根本的还应该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就不能不研究3200多年前泰伯千里迢迢来到梅里,开发江南的事迹。多年来,学界重视研究吴文化的要义是吴泰伯的“至德”精神,但吴文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吴泰伯开发江南的开拓精神。越文化与吴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文化的兴起虽早于吴文化,但它和吴文化同宗同源,两地有着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吴文化与越文化相互融合和渗透,从而形成了吴越文化这一区域文化,并成为江南文化的主体。
□蒋明宏
江南大学教授
经世实学之风塑造江南多元文化
提起江南经世实学的文化传统,不能不从与望族教育密切相关的东林学风说起。有学者考证,在实学致用这一点上,东林学派开了明清实学之先河,东林书院内的标识“实学实用实益”就足以体现。早在北宋时期,范仲淹、胡瑗在吴中地区实行“分斋教学”,所谓“分斋教学”,是由著名学者胡瑗所创行的一种教育制度,以培养经世人才为目的,范仲淹将该制度引入苏州、湖州府学,东林学派的主要领袖与骨干多为出于斯地的望族,不可能不受其影响。这样一种孕育在苏南的教育制度,自然形成了此地经世实学的文化传统,也塑造了后来江南多元而有现代之魂的文化。这是无锡工商业及至近代民族实业全国领先的文化基础。
□江锡民
资深媒体人
无锡是“婉约江南”中的“豪放派”
无锡这座江南名城有何精神特质?我觉得,“无锡的江南”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无锡是“烟雨江南”中的“豪放派”。无锡在江南独具特色的是南倚太湖,北临长江,大江大河,使得无锡成为婉约江南中的“豪放派”,这座城市的居民更注重实业,更有家国情怀;第二,无锡是“耕读江南”中的“经时济世派”。无锡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这和无锡士绅在“耕读江南”中逐渐形成的格物致知和经时济世的特质有关。在新技术新产业正在改变世界版图的今天,无锡人更要讲好“耕读江南”传统中的格物致知故事,突出无锡这座江南城市特有的“科技基因”和“实业基因”。
观点碰撞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关注江南文脉对无锡文化的影响,启动了“文化客厅”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以无锡文化为主题进行交流,至今举行了18场研讨活动。
大运河无锡段好比一条彩练,锡惠两山就是无锡的地标,有着重要的航标导引作用。目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规划期,无锡段要做的,是将无锡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无锡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局主席 张中云(文化客厅第十二期嘉宾)
江南文化很好承续了吴文化的历史文脉,吴文化的尚德纳善、开放包容、灵动智慧、务实进取、刚柔相济的文化特性正是江南文化的特性,也是江南得以保持强劲发展的内生动力。
——江南大学教授 庄若江(文化客厅第十六期嘉宾)
无锡清末民初开始发展工商业,保留了不少工业遗产,被称为运河沿岸的“工业遗产长廊”,从北向南分别有榨油业、粮食加工业、棉织业、缫丝业等各种业态。
——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 杨建民 (文化客厅第一期嘉宾)
水作为休闲、艺术、娱乐、文化的动线,连接无锡的历史与人文。无锡的历史与人文建筑大部分临水而建,无锡70%的特色景点都在水边,从古至今无锡就离不开水,水是无锡的文化灵魂。
——无锡城发集团董事局副主席 赵民(文化客厅第十二期嘉宾)
在灵山20多年文旅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有效介入大众生活,才能使文化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 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一平( 文化客厅第十期嘉宾)
从考古角度来看,无锡最大的两处历史文化遗产莫过于鸿山遗址和阖闾城遗址。全国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古遗址有505处,其中春秋时期的遗址仅有7处,而阖闾城遗址和鸿山遗址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跨越春秋战国,特色鲜明。
——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 刘宝山(文化客厅第二期嘉宾)
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上,无锡做得很好,树立了很多典型。乡村振兴,首先要以文化引领。我们要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同时用时代文化来加以引领。现在农民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善,缺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们很向往文化的氛围。
——江苏省文联主席 章剑华(文化客厅第四期嘉宾)
先有大运河,后有无锡城。无锡城是由这条黄金水道孕育、发展起来的,大运河从城中穿过,形成“水弄堂”奇景。这在中国大运河沿线数十个县级以上古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无锡市文管会办公室研究员、文史专家 夏刚草(文化客厅第十二期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