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地方和人的影响,从来都是润物细无声却又广泛、深刻而持久的。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集中承载区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根脉、情感维系。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以“文脉传承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致力于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标识与精神凝聚力。这就需要长三角城市群提炼江南文化,并实现其当代转换。
无锡是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江南文脉论坛永久举办地。以无锡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富有经济活力、开放包容度高、创新能力强。无锡所处的江南地区,自古就以“交融互通”“兼收并蓄”的方式,形成了特有的江南文化。“融合发展”决定了长三角地区的过去和现在,更将影响它的未来。
何谓江南?认清自我再出发
气象学家说,江南是梅雨;地理学家说,江南是丘陵;历史学家说,江南是沿革;经济学家说,江南是财赋;建筑学家说,江南是园林;语言学家说,江南是吴语;诗人说,江南就是“江南”……何谓江南?“江南”二字内涵丰富,很难给它做出科学的界定。“这就要求对自我的深度把握,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角度看,意味着文化地理的再发现。”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认为,既然一个地域要在整个中国的发展格局中突出出来,让其先行发展起来,进而探索中国发展的新经验,那么首先要找到这一地域的共识。
自清代以来,中国的版图更重要的主体是行政板块。而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共识才能够涵盖这一区域?徐兴无说,必须从历史文化中去找,找一个符号,而符号就是象征,里面有内涵。“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都认同‘江南’这个符号,尽管历史上江南的版图变动很大,但它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徐兴无强调研究江南历史,并非是为这个符号增添光环,而是寻找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
徐兴无分析,江南给中国贡献了两个重要的历史经验:一是它对中国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外部环境遭遇变化时,江南依靠其经济力量带动文化复兴。因此,江南是创新、发展、复兴的基地。江南靠海,古代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宗教文明以及隋唐时期江苏的鉴真和尚东渡等都促进了江南与海外的交流。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中国近现代化过程、民族工商业和新学的兴起大多从长三角地区开始。正因为江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才不会轻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同时,江南也很开放,能够以江南文化为主体吸取外来文化,这是江南自古至今为中国提供的第二个宝贵经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出一个‘新江南’。”在徐兴无看来,“新江南”会给“江南”的符号增添新意义。“新江南”如何发展?我们无法预测,但徐兴无认为,无论它如何发展,都必须有以上两个经验。就像一个人,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是一味地去模仿,而是先要发现和认清自己,性格怎样?力气多大?“这就是历史给未来最简单的启示。”徐兴无理解的“新江南”是长三角三省一市一体化发展出来的一个“新江南”,但“新江南”在发展之前,就必须了解江南还留存着哪些遗产和资源,并对其进行提炼,才能给当下和未来提供重要启发。
文脉符号,形成更广泛江南共识
烟雨蒙蒙、枕河人家、粉壁黛瓦、吴侬软语、耕读传家、重商崇文、务实进取、精致生活……关于江南,我们能给出太多属性标签。正如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樊和平所言,长三角城市群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符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经济问题终究还是文化问题。他提出,“文脉”的把握不仅需要知识和反思,更需要体验、倾听和认同。吴越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明……自古至今,江南文化都是多种文化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长三角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比如开放包容、开拓实践、义利兼顾、刚柔相济、忧心家国、会通中西、诗性生活等等。
周五下班后,唐萍乘高铁从无锡到南京赴同学聚会很是方便,令身处长三角以外的同学羡慕不已。长三角地区是当今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为完备的区域。从“沪宁杭工业区”到“江浙沪包邮”“一小时通勤圈”,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早已习惯了“一体化”的便捷,习惯了江南令人心安的生活。而支撑这种当代“江南”共识的背后,是人的价值观。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王习胜分析,江南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脉,受这支文脉浸润的人就可以形成同质的价值观,而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命脉之所在,因此,长三角各地要延续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同源性助推长三角一体化。
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符湘林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江南文化打造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符号:以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区、县)为单位创建江南文化核心示范区;编撰江南文化读本,普及江南文化知识;挖掘和培育江南文化代表性元素品牌;开发江南文化系列旅游线路;加强江南文化品牌的国际推广。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姚乐相信,随着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的继续扩展,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范围未来还会突破长三角,形成更广域的江南共识。“不久的将来,江南或将不只是全球江南人的家园、中国人的家园,也是世界的家园。江南文脉将是长三角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人、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舞台。”樊和平说。
地域优势,成为差异化发展着力点
山水秀美、人文积淀深厚、经济社会发达是长三角城市的共性和优势,长三角也因此吸引世界的目光,无锡就是代表之一。据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统计,今年的国庆黄金周,无锡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4.86万人次。
无锡文化,有不少可称之为“最”的地方。无锡籍进士在明清时期多达数百人;民国时期无锡教育名列全国各县前茅;无锡籍院士数量为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太湖明珠,江南盛地”这一新版无锡旅游宣传用语,显示出无锡融入长三角的积极姿态。无锡新一轮的城市总规明确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谋划无锡定位,加强区域协同,全方位构建协同发展体系,提出了“生态共保、文化共兴、协同共治”的“无锡共识”。不管是新版无锡旅游宣传语,还是“无锡共识”,均建立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无锡文化的基础上。
无锡是因水而兴的江南水乡代表,它还有工商文化、祠堂文化等深具无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教授总结,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尚德纳善、开放包容、灵动机智、务实进取、刚柔相济的文化特性,而这正是最典型的江南文化特征。从传统中走来的无锡,蕴含长三角城市共同的文化基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差异化发展的着力点。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无锡又有三处省保晋级国保,无锡国保增至34处。这是多年来无锡文物保护取得的成果。守护传承固然必要,创造创新同样重要。无锡新出台的18条文化产业政策,条条大手笔,为无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浙江省住建厅总规划师顾浩认为,发展出独具无锡特色的城市空间,营造惬意的人居环境,是无锡可以谋划的方向。期待无锡依托山水人文资源,孕育出新兴增长极,创造出人人向往的“新江南”美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说起江南,就感到心安;说起江南,就想到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