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周刊

霜降草木黄 四季耕读忙

这所小学的学生走进田间,化身“小农夫”

  撒麦种、割水稻、打谷子、挖红薯、挖荸荠……近日,雪浪中心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走进尚贤河湿地公园,在公园里的农耕营地体验霜降节气里的农耕劳作,在劳动中收获知识。

  田园风光处 开启耕读课堂

  在尚贤河湿地公园,雪浪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们化身“小农夫”,在田间地头跟着老师学习量地、翻土、播撒麦种。播种前,学生正拿着卷尺丈量土地做着计算题,“43×17等于多少?”“我这里可以算!”所有的面积计算都要由他们自己完成后上报给基地老师。雪浪中心小学许健副校长说:“乘法和面积计算分别是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知识,考虑到活动中的素质能力需要,我们才选定了这两个年级。这也将课堂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整田翻土考验学生的手臂力量,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老师教他们将锨镐侧拿。面对大大小小坚硬的土块,学生或蹲或坐,奋力敲打,体验着自然课堂中劳动的快乐。

  尚贤河湿地公园农耕营地负责人殷成华告诉记者:“现在市区内这样大片可以用于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的田地已经很少了。这里种植的粮食种类丰富,还栽有多种水生蔬菜。”营地老师除了结合时令特点讲解自然知识,还通过多样的劳动形式让学生在田园环境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季流转中 体悟自然之美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学生们走进农耕营地,“节气课堂”往往是活动的第一环节,老师用《岁晚》中的两句诗点出“霜降”主题。在搭建的田间大棚里,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节气变化的特征,“一节气分为三候,一候五天,五天一变化。”通过对物候变化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渐认识和了解到霜降节气的物候特征、农事活动和风俗习惯。

  理论课结束,学生们走出大棚来到田野中,分组展开农事体验与物候观察活动。观察组的学生拿着放大镜穿梭在菜地间,“我今天观察了蜜蜂,它在采蜜过程中从花上掉落,然后又努力向上爬。”杨梓正从蜜蜂采蜜过程中感受到了它的坚持,“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大自然最奇妙的一面。”一只小小的蟋蟀,引得四名学生的“强势围观”,孩子们面对着这位城市里的“稀客”,拿出放大镜认真地观察着,“你看它居然还有翅膀,不知道能不能飞呢。”“你看它的触角,还在动呢!”

  一本“口袋书” 引领实践课程

  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四季耕读”课,是如何诞生的?据学校介绍,该课程开始于2017年底,在每个节气到来之时,学校便会在当周周五组织班级的学生到自然耕读营地展开实践活动。许健表示:“如今校内需要学生动手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为了更好地展开劳动教育,我们就和尚贤河湿地公园的农耕营地合作,为雪浪的孩子们打造了‘四季耕读’课程。”

  与“四季耕读”课程相配合的,还有雪浪中心小学老师合作编写的口袋书。据许健介绍,“四季耕读”课程是雪浪中心小学“口袋书点亮童年”创享行动之一,该项目被评为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1.0版本“经典诵读”口袋书,涵盖了经典古诗文、现代童诗美文、好书推荐、优秀影片,在开学的时候以开学礼的形式赠与每一位学生。“老师们很快发现光读书不行,需要带领学生出去看看,才能真正把握知识。”2.0口袋书项目便应运而生,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知识配合基地实践,让学生真正做到“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今2.0版本“四季耕读”口袋书的编写已经接近尾声。3.0版本口袋书将引导学生把目光放眼祖国山水,以雪浪山为始,走进社会,通过参观、寻访、实践、体验等更富趣味性、创意性的多种方式,体悟家乡文化,感悟家园情怀。

  (杨涵)

  〉〉〉链接:

  校园之外,他们的课堂更生动

  市一中校本课打卡网红地小娄巷

  10月24日,锡城网红打卡胜地小娄巷迎来了一群无锡市一中的高一学生,他们在这个“书厢人文地”“千年才子巷”的无锡望族世居之地跟随学校历史老师张建华,聆听一堂“无锡望族的家风与家学”的校本课,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据了解,这是市一中“文化自信·江南文脉”省级课程基地开设的校本选修课中的一堂课,学生们获得了一次全新的学习体验。除小娄巷之外,学生还将走进惠山古镇、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崇安寺第一支部等地。

  学校老师表示希望让学生在“最无锡”的地方了解无锡历史,实地感受“江南盛地”无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张建华在谈氏宗祠前,向学生们讲解了宗祠中“溯派汴梁”匾的渊源和来历,讲述了谈氏先祖慎终追远、敬宗收族、义恤乡里的故事。谈氏家风淳厚,世代耕读传家,行医济世,九世女谈允贤是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医术精湛。在秦氏福寿堂中,张建华带领学生参观了秦氏家宅和陈列展。秦氏家族科第昌盛,有“一门三探花”之誉,家训“修德读书”成就了一个数百年昌盛不衰的文化世族。张建华还带领学生陆续参观了佚园、孙世少宰第、王氏嘉乐堂等文化遗迹,并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参与了这堂校本课的学生石皓宇深有感触地说:“将课堂搬到校外教学的授课方式,让我们能到实地去学习。在王选纪念馆,王选院士的爱国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走出教室,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张建华)

  蠡园中学在行走中发现人文

  从2016年起,蠡园中学的“蠡湖人文行走”课程秉承学校“走出学校去上课”的理念,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实践、成长。第一年,学校设计了以“初探”为主题的蠡湖人文行走路线,这一活动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为了让课程设计更具特色,2017年由历史、地理、生物、美术4个学科组8位老师组成的课程研发小组,探寻沿途的历史人文、地理生态、生物种类、建筑美学,制定了新的行走线路及相应的实施方案,并编写了课程教材。

  今年5月10日,蠡园中学开展蠡湖人文行走活动前,各个学科给参与的学生布置了任务。拿着“任务单”的学生到达蠡湖公园后,在老师、家长的带领指导下,各班分小组开展寻访活动。他们分散在公园的各个角落,记录着找到的每一株植物,并与老师提前教授的植物名单上的作对比。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家长会从旁协助拍照查询植物名称和特性。水镜廊上,一幅幅精致的石雕作品,引得学生驻足观赏,通过介绍文字他们了解了更多有关太湖、蠡湖的故事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

  行走活动结束后,各班还邀请家长参与了班级内活动小结,开展“文化寻访”主题班会、黑板报评比等活动,通过小组交流展示,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季翎)

  育英实验小学打造特色登山课

  每年4月,育英实验小学的学生都会走进青山公园,感受“登山课”带给他们的快乐。登山课是育英实小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校本课程。课程设置包含了科学探索、美术写生、诗词吟诵、快乐奔跑、公益登山等多个项目。

  山脚下的草坪上坐着一群“小画家”,用蜡笔描绘他们眼中的春天。山道上,头戴小黄帽的环保小卫士,手拿着环保袋四处搜寻垃圾,为美化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经历过攀登后,有学生在习作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回想起一开始我们还在山脚下的时候,抬头望着无数个台阶,心中还是有些紧张的。拾级而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登山的艰辛。”(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