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07版:特别报道

我们是记者,我们时刻在路上

  无锡日报《“全病种”医疗救助开出第一单》系列报道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

  ◀8月1日,市委书记李小敏来到报业集团,亲切看望慰问新闻工作者,并为报业融媒体中心按下启用按钮,视频连线正在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建设现场采访的记者和项目负责人。

  ▲全市重大项目观摩暨经济运行分析会期间,记者高美梅跟随与会市领导在汉邦石化技改扩能项目现场采访。

  ▲省“两会”期间,记者高琼玲采访省人大代表。

  ▲夜班编辑和美编在讨论版面编排情况。

  ▲无锡日报开设的“天下无锡人”专栏,陆续报道了无锡籍著名学者、企业家、教育家、艺术家、文体明星百余人。这是记者韩玲在采访“天下无锡人”嘉宾、著名小提琴家薛飚。

  ▲无锡观察记者严琳在直播第二届长三角教育博览会。

  ▲记者王晓寻在梁溪区少年宫采访青少年暑期参加游泳运动的情况。

  ▲记者朱吉鹏在参加“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活动时,冒着40℃的高温在户外拍摄采访。

  11月8日是我国第20个记者节,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节日。但这一天对我们来说和平日并无两样,因为我们时刻在路上,记录时代变化、触摸发展脉搏,为广大读者奉上更多更丰盛的精神大餐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近年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全体采编人员守初心担使命,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拥抱新媒体,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继2001年、2008年、2015年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后,2019年无锡报业再获中国新闻奖。一大批“80后”“90后”成长为报业中坚力量,为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增添源源动力。

  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网上。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选择了新闻事业,就选择了坚守和奉献。今天,我们邀请几位记者谈谈获得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的感受以及进行“走转改”的体会,我们还邀请了两位特殊的读者谈谈女儿眼中的记者妈妈和小记者眼中的大记者,从不同侧面反映报业记者如何践行“四力”要求、认真履职尽责。

  “抵达现场,才能抵达人心”

  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在无锡市的返贫对象中,超过70%是因患重病,医疗自费支出较大而导致。“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如何才能精准地力阻“病根”变“穷根”? 来自基层的 “无锡方案”正式实施后,无锡日报第一时间抓取到了鲜活的现场,遵循新闻规律,用新闻的语言报道阐述了这样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细致解读了探索过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原则和价值取向,很好地呈现了这一创新的举措。

  采访团队深入采访民政、卫健、医保、人社、医院等各方,实地走访中低收入家庭倾听心声,把握时效度,避免过度解读和宣传,成稿后每一篇都反复修改校对到凌晨才最终定稿。报道饱含深厚的民生情怀,见报后引发广泛关注,该举措荣登江苏省10项现代民政建设创新成果榜首,并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被充分肯定,为无锡市民政部门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提供了舆论保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抵达现场,才能抵达人心,这是采写这组报道的最大感触。又是一年记者节,祝愿所有坚守在岗位上的同仁们,都能被岁月温柔以待!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无锡日报社民生热线部副主任 史春杨)

  “掌声,给坚守实业的他们!”

  过去一年了,“滴翠路现象”采访的一个个场景依旧清晰:20多年坚守,把小小开关做到飞船上的陈湧;坚守大学梦想,“做自己的产品”的过志强;“一辈子就做一个型号”的大飞机研发工程师。如果不是这次采访,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无锡有这么厉害的企业存在,不会知道有这样一群低调至极的企业家。但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真正的企业家精神,用自己的坚守造就了无锡制造的脊梁。掌声,给坚守实业的他们!

  (第二十二届江苏新闻奖获得者、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办主任 许滨)

  “奋进的力量感染着我,也感染着读者”

  在无锡日报社工作期间,如果要问哪些报道的采写过程最令我印象深刻,那无疑是深入基层一线采写的稿件。还记得大年夜走进市人民医院急诊室、感受“与往常一样的”紧张忙碌,记得满怀期待地爬上正在建设的钢筋混凝土大楼、探访我市首个装配式建筑,记得大伏天走进地铁盾构区间感受近40℃闷热潮湿的作业环境……每一个平凡的采访对象身上都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伟力”,这是奋进的力量,也彰显无锡这座城市的蓬勃与朝气,这感染着我,也感染着读者。

  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从心里想、向实处去、往深处写”。我深深地感到,基层是一座“富矿”,还有很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去年,我和同事马雪梅共同采写的《南禅寺人行天桥,到底“卡”在哪?》荣获江苏省新闻媒体“走转改”优秀新闻作品三等奖,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将用行动展现新闻人的使命担当,不断讲好无锡故事、书写时代华章。

  (无锡日报社时政要闻部记者 王怡荻)

  “走基层让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

  在无锡日报社工作的5年时间里,我走过宜兴50多个农村、社区,写了10多篇蹲点文章,其中《庭院“小景”汇成“大美”村庄》荣获江苏省新闻媒体“走转改”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对我而言,走基层是一个起点,让我有机会走到一线倾听群众喜怒哀乐,挖掘精彩故事;而改文风更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让新闻有了“生命”,有了温度。

  新闻记者也是一名工匠,我们不仅是在客观地报道,更是在传递温暖与感动。一篇好报道需要用心雕琢,能够在采访中找到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细节,而这些都只有在基层一线才有可能实现。走基层让我学会了倾听,倾听基层百姓最真实的声音,让我的新闻更具贴近性,同时更让我学会了思考,思考基层一线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让我的新闻报道更具深度。

  (无锡日报社宜兴分社记者 蒋梦蝶)

  以新技术为内容生产赋能

  2019年8月1日,无锡日报迎来创刊70周年的喜庆日子。

  这一天,对无锡日报、对我这个从事20多年采编工作的记者来说,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通过5G技术,我作为出镜记者,在苏锡常南部高速施工现场,与后方多媒体中心成功完成全省首个5G直播连线采访。

  从事纸媒工作20多年,从纸与笔、铅与火、激光照排,直至向移动端发展,我经历了媒体技术革命的一次次迭代更新,但这一次是最富挑战性的报道:以出镜记者身份,通过现场连线形式在互动中完成整个采访,不仅能写,还要会说、会拍,要根据现场风速、光线,及时调整直播画面,掌控直播时间。

  有人说,“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但通过这次采访,我想说的是,只要保有对新闻的敬畏、对学习的激情以及对未知充满好奇,那么,新时代、新技术将为你赋能,为新闻内容生产提供无限可能。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高新区融媒中心总监 单红)

  新闻评论同样记录着 “正在发生的历史”

  和新闻报道一样,新闻评论同样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观察时代变革、关注城市事件,真诚、理性的声音尤其重要。

  在当下新闻热点快速切换的舆论场中,碎片化的浮躁状态随处可见,保持足够的定力和耐心,坚守新闻专业精神,我们才不会在追逐“新”与“快”中迷失方向,才能够在海量的“速朽”信息中求证事实、坚持核实,在众声喧哗中倾听到有价值的理性声音,触摸到真实的脉动。

  (无锡日报社特别报道策划部主任 朱重阳)

  我的记者妈妈

  记者节到了,想到自己的母亲已经做了很多年的记者,而我竟也读了新闻专业,不由得有些感叹。

  母亲身为一名记者,工作很繁忙。我记忆里她的采访本总是满满的,她会认真地记下采访过程和要点,准确报道新闻,而不会马马虎虎。有时候,为了新闻能够及时地传播报道,她会很早出门去采访,抑或因为要做版面而晚归。

  她是一个认真敬业的人。她总是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以便让采访顺利进行;面对部里边其他记者的新闻报道,她总是仔仔细细地看、一遍遍地讨论直至拿出一篇合格的报道。

  我认为我的母亲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记者,一个好记者。她在我学习新闻的道路上也帮助到了我很多,比如帮我进行信息的搜集、给予我采访的建议等。在我的印象中她写的报道也得过几个奖,所以我觉得我的母亲很棒。

  (无锡日报社经济报道部主任钱英洁女儿 王婧宜)

  小记者眼中的大记者

  无锡日报记者叔叔阿姨来学校给我们讲采访的故事,通过他们讲述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记者是传播信息的信使。他们的报道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供的各类资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无锡外国语学校六(2)班 徐乐玥

  成为了小记者后,家中就有了一份无锡日报,我们通过大记者们的笔触,知道了记者们都担任着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让我们知道了远在天南海北,近在寸步之遥的很多事。

  惠山金桥实验学校五(4)班 王周琪

  我经常跟着无锡报业的记者老师们参加实地采访活动,在活动里,我看到了他们工作的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因为这些有意义的采访活动,让我们在口才、胆量、写作等综合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谢谢记者老师们。

  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三(3)班 毛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