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保健周刊

多一点阳光,驱散内心的乌云

抑郁症其名不应成为受歧视的标签,除了坚持治疗,家人的陪伴和关爱也很重要

  □本报记者 王皖杰

  摘掉有色眼镜,我们可以发现,抑郁症病人和普通人并没什么分别。只不过是,他们的心灵“感冒”了而已。据不完全统计,无锡全市的抑郁症人群数量不少于25万。近日,记者深入这一群体进行调查,聆听他们内心不能说的秘密,和他们一起感受如何走出巨大的心理“阴影”。

  抑郁症患者人数估计超过25万

  董明福又失眠了,略显浑浊的眼睛布满血丝,即使笑起来,眉头依然紧锁。今年44岁的他,进过三次精神病院,患上抑郁症的总病程超过18年。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王志强告诉记者,前些年,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曾组织过一次全市范围的排查,结论是无锡市抑郁症的发病率在4.3%左右。照此推算,如今全市估计有超过25万人患有抑郁症。

  王志强介绍,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共同作用导致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理疾病。轻度抑郁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外表如常,内心有痛苦体验。中度患者可表现为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有些患者常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和失眠多梦等症状。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自责自罪、幻觉妄想、食欲不振、体重锐减、并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甚至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普遍有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

  为何只有不到20%的病人就诊?

  如此庞大群体,据调查真正到专科医院就诊的只有10%-20%。抑郁症患者有一些典型表现,比如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不愿和人交流、活动兴趣减退等,容易被身边人当成“矫情”等普通情绪问题。有些抑郁症患者也往往会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处境,担心患病会引起别人的歧视,甚至因此面临失业的风险,为了保护自己,常常处在求治与否的内心冲突之中。

  三个月以前,刘静还是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一名研究生。今年6月份毕业后,她和自己的同学李泽美一起创立了鹿回心理咨询中心。在学校时,刘静和李泽美就定期到社区里做一些关于抑郁症知识的科普,给居民做一些讲座,发放普及抑郁症知识的宣传册。

  李泽美告诉记者,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最大的不同就是自杀率非常高。“抑郁症的自杀率高达15%,所以我们碰到抑郁症病人会特别慎重。如果是有客观因素导致的轻度抑郁,我们会帮助他疏导。如果是中度或者中度以上的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的,我们会及时识别,把这样的来访者直接转介到市精神卫生中心。”

  医院家庭社会探索形成帮扶合力

  徐斌今年26岁,从事保险销售的工作,去年6月患上中度抑郁症。自己的病,徐斌没有告诉公司的任何一个人。“最害怕的是公司领导和同事会另眼看我,自己也很担心会因此丢掉工作。”

  陈大雄是一名退休教师、心理咨询师,也是开明心理工作室的负责人,在他看来,徐斌的担忧有足够的理由。他认为,虽然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提高,但对于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区分普遍存在着盲区,对抑郁症更是缺乏基本的了解,存在着“只知其名,不明其状,不知其诊”的现象。要真正驱走“内心的黑狗”,徐斌们还需要更加包容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环境,需要大众化的心理科普,这也是陈大雄一直在做的事。2018年9月,在梁溪区金匮街道与民进无锡市综合三支部的合作共建下,在金匮街道仁康社区创立的开明心理工作室,为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开始提供公益心理健康科普与心理疏导服务。工作室布置得温馨而静谧,有一间团辅室,一间会谈室,一间沙盘室,沙盘室内靠墙一侧的隔板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沙具。一旦发现来访者存在抑郁症的症状,陈大雄会建议他们到医院专科就诊。他说:“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开展公益心理服务,就是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就是帮助人们关注心理健康,了解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区别,认识预防的重要性远远胜过患病后的治疗,这就是我的使命。”

  帮助抑郁症病人,医院的专业治疗必不可少。王志强介绍,本地治疗抑郁症的专业机构只有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病人多,医护人员不足,花在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就少了。有时候,半天门诊他要接诊80多个病人,平均花在每个病人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一些病情严重的抑郁症病人是要住院治疗的,再加上其他的病人,精神卫生中心现有病床数是不够的。”抑郁病的高自杀率,让医护人员的神经必须时刻紧绷。

  在“90后”心理咨询师李泽美看来,家人的陪伴和关爱对抑郁症病人的健康恢复和预防复发也很重要。疾病的名称是为了医生更方便诊断,但对抑郁症病人来说往往是一个难以撕掉的标签。如何和抑郁症病人相处呢?李泽美给出了答案:“把他们当一个普通人一样相处就好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董明福、徐斌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