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教育周刊

生态教育在校园展开

学生“沉浸式”体验绿色生活

  近日,走进坊前实验小学的微农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收获季氛围,学生化身“小菜农”加入秋收行动中,从收割到定价售卖,全方位体验了务农生活。坊前实小开展环保教育已经十多年,在打造美丽校园的同时,以新颖的课程体系与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种的菜招虫子了,下课后再去看看。”“长虫子也不能喷农药,我们想想别的办法。”坊前实小的课间,学生的话题聚焦到务农,这得益于学校建设的80个“一米微农场”。“我们种植蔬菜施的是有机堆肥,浇的是用雨水收集设施集来的雨水。”五(2)班的张婷婷边走边解释:“看到有菜叶枯黄了,我们会把它剪掉,有些我们会把它填埋进土里,这叫 ‘化作春泥更护花’。”

  除了微农场,感知园也是校内一道靓丽的风景。建校初期,校园中就建设了多个植物园,包括憩园、果树林、葡萄棚、月季园等,种植品种优良的花木近200种。德育主任陈秀红说:“如今,感知园在装点校园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基地。”

  走进教学区,从走廊到各个班级内,都可以感觉到浓郁的绿色氛围。长廊里、过道边除了生态环保宣传栏,还有各班学生的手抄报以及绘画作品。四(4)班戴以沫的一幅画就张贴在墙上,“憩园”内的草木花鸟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画作每学期都会更新,几年学习生活已经使学校的一草一木深深刻在坊前实小学子的脑海中。

  校园生活充满绿色氛围

  生态教育渗透进课程体系

  语文课、数学课、信息技术课……坊前实小的老师不断尝试将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融合进课程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在教授语文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老师安排了情景表演环节。由老师扮演垂钓者,学生讨论如何说服老师将鱼放生。数学老师会把简单的计算联系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一亿有多大”时结合节约粮食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又能培育他们的生态意识。”陈秀红说,“现在老师正在针对新编教材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研究。”

  校本课程是坊前实小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针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五个方面,学校组织编写了《“绿+”生活教师教学指导手册》,给予老师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建议。“为了让老师抓住课堂教学的诀窍,我们还组织编写了教学案例集。”据陈秀红介绍,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中,环保主题单元出现了四次,凸显了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活动支撑课堂内容

  “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实践才能真正将生态意识种在学生心里。”副校长杨诺说。社团活动是坊前实小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平台,依托“手拉手地球村”和“沁绿精灵”两个社团,学生开展校园环保督查及护绿行动等志愿活动。“植物生长情况研究、空气污染情况调查都是社团学生开展的实践。每年6月,在校园环境周的‘绿+’生活成果汇报会上,我们通过环保服装秀、绿色情景剧、朗诵、歌舞等节目形式,把学生日常进行的活动成果进行展出。”

  家校联动的实践任务是坊前实小一直采用的模式。今年组织的“省电大比拼”活动要求学生全家参与,六(11)班的朱妍说:“参加过‘省电大比拼’后,家里的生活改变了许多。每天晚上,我们一家都会关掉手机、电视,坐在一起谈谈一天的收获。算了一下,家中当月电费比前一个月省了8元3角多。”

  校长姚冬兰介绍,未来学校会在提升实践活动高度上下功夫,让有兴趣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进行环保主题项目的研究。在现有的社会实践基地上,学校会继续寻求与自来水公司和博物馆等单位的合作,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姚冬兰 陈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