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07版:特别报道

“走进未来媒体中心 共话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

合力讲好开发区的故事

  汪行

  赵志军

  朱旭峰

  王立新

  周俊鹏

  曹文彬

  赵晔

  邹峰

  严建定

  王勇

  陈国权

  姚琛

  陆政伟

  陆鸿燕

  梁英航

  编者按: 昨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走进未来媒体中心、共话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迎来了市商务局和1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人,共话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与未来发展之道。

  今年是国家批准设立开发区35周年,我市开发区也走过了近30个年头。开发区的未来发展之路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这需要各个开发区之间加强交流、互学互鉴。经过这几年的融合发展,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已成为拥有报、网、端、微的“融媒体矩阵”。而未来媒体中心,正是报业集团借鉴国内多家城市党媒“中央厨房”的建设经验,形成的集“移动优先+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一体的新型融媒中心。此次,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不仅为各开发区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同时也创建了媒体与开发区的对接平台,用讲好开发区故事、传播好开发区声音,来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凝聚共识,讲好开发区故事

  ■ 市商务局局长 汪行

  汪行从三个层面阐述了他对“共话”的理解。

  凝聚共识,讲好开发区故事。他表示,开发区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进入新时期,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和制约增多,要以改革再出发的心态,拿出啃“硬骨头”的精神,推动开发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就迫切需要开发区能够善用媒体来吹响团结拼搏的集结号,把各方面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激发广大开发区干部同志干事创业的动力和热情,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创造上下“一盘棋”的良好舆论氛围。

  融媒共舞,助推高质量发展。当前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5G等新技术加速应用,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正转向双向互动、多点散射传播。各开发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要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利用好未来媒体中心这个平台,努力抢占舆论制高点,将新闻宣传这个“变量”,切实转变为推动开发区各项事业不断向前的“增量”。

  形成合力,打造开发区品牌。近年来,我市开发区以建设现代产业园区为方向,围绕建设“先行区、引领区、集聚区、示范区”的要求,重点推进“五大工程”,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聚焦开发区在从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从偏重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融合、从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效益的内涵式发展、从依靠优惠政策驱动向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从同构化产业结构向特色化多层次布局等领域,要注重经验提炼总结,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打造无锡开发区品牌。

  聚焦特色产业 打造一流旅游度假区

  ■ 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 赵晔

  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20多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课题。赵晔介绍,目前度假区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产业、生命健康产业为主的产业特色。全域旅游发展迅速,拈花湾强势崛起,先后实施二期改造、微笑广场建设等项目,成功跻身省首批特色旅游风情小镇;灵山集团启动深化改革、重组上市,正力争成为无锡首个文旅上市公司。生命健康产业厚积薄发,集聚了药明康德、华瑞制药、辉瑞制药、傲锐东源等为代表的近百家生命健康企业。连续两年举办生命健康论坛,产业影响力显著提升。推进了药明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园、华瑞特医食品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诞生了无锡首家“A+H”上市公司药明康德,市值刷新全市上市企业新高。

  经过一年多设计论证,一份高质量规划、高起点定位的产城融合的整体规划即将在今年底发布。在深化马山国际健康旅游岛规划的基础上,开发区将推出马山国际健康智慧产业园核心区规划,规划面积约5.6平方公里,以“两轴一带三基地四中心”为核心,突出产城融合、未来社区、高效交通等理念,交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更高起点、更高站位、更高水平谋划新一轮的开发,建设一座定义生命健康新未来的智慧之城、活力之城、中心之城。

  赵晔表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在内容传播和品牌打造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对园区重点产业、重大活动、优秀企业给予了高质量的报道,未来双方可以在区域整体品牌塑造、品牌输出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

  两个“未来”相遇迸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 无锡经济开发区经发局局长 陈国权

  无锡经济开发区是无锡最年轻的开发区,所在区域是无锡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太湖新城,承载了建设无锡城区“两核”中重要一核的使命,是无锡迈向新时代重点打造的“未来之城”。

  “围绕打造‘科技创新先导区’,加快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经开区,孵化、引进一批创新强、潜力大、成长快的科技企业集群。”陈国权介绍,经开区重点推进了富华高技术研究院、远景全球智能物联网创新中心、无锡海洋数据应用研究中心、云栖工程院·雪浪小镇数字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探索“小镇+平台+生态+集群”的产业发展新路径,经开区用更加开放的思维构建了产业生态圈,浪潮大数据产业园、富华高技术研究院、远景智能物联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同时,以数字经济为发展方向,引导物联网产业先行先试成果的落地,围绕大数据产业,重点打造以浪潮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建好用好雪浪小镇平台,推动建设无锡工业大脑和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经开区引进中国、新加坡、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省双创人才、双创博士、“太湖人才”等高端人才50多名,依托海创(无锡)工业互联智慧谷,签约落户56个海内外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

  陈国权表示,从年初经开区挂牌成立以来,报业集团对经开区经济、民生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高质量报道,对经开区产业招商和人才引进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无论从产业形态还是技术发展,媒体融合关注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都是经开区产业的重点,陈国权相信双方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内容报道。“转型融合中的未来媒体中心一定会与年轻的经开区共发展、共繁荣。”

  重构环保产业新生态 共建可持续发展

  ■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主任 朱旭峰

  “推进重点项目同时,推进园区向智慧环保转型。”朱旭峰说到园区的发展,深有体会。今年以来,环科园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和产业强市主战略,全力以赴抓好经济运行服务和重点项目建设。随着碧迪医疗、天鸟高新、双盾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预计全年规上工业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资外贸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可实现两位数增幅,主要指标稳中有进。产业强园向纵深推进的同时,科技创新成效明显,驱动作用日益显著,在全省高新区考评中,园区综合排名跃升至16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全省第三。同时,园区的产业转型也迈出新步伐。规上环保产业产值实现30%以上的增长,新增规上环保企业21家,200家规模以上环保企业中约60%开始实施智慧化转型。

  “人才引领、科技驱动,注重质效向好。”朱旭峰说,当前环保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最佳机遇期和窗口期,作为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环科园坚持以“人才+技术”为核心,落实好园区“从解决单项污染治理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攀升”要求,围绕“环境医院”体系建设,全力打造生态环境诊析平台、产业标准化体系、智能制造平台、绿色金融支撑体系等5大产业支撑体系,不断提升为区域治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环境医院”能力建设。

  同时,园区将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推进与三峡集团、中电建、中电投等国资央企的深度合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大保护、“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供环保技术支持,打造一批区域治理示范引领项目,在不断提升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开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方位、新路径。

  攻坚优势行业产业,做出特色园区高质量

  ■ 惠山经济开发区区委常委、管委会主任 曹文彬

  “不求‘大而全’,始终围绕优势产业和行业做出自己的特色。”据曹文彬介绍,惠山经济开发区一直秉承“产城融合、产融结合、宜居宜业”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四园二基地两中心”,精心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生命科技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努力构建无锡北部城市副中心和千亿级产业发展高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高质量发展态势。

  锐意进取,科技创新换道超越。据介绍,开发区现拥有9个院士工作站、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火炬无锡惠山石墨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以及华科大无锡研究院、哈工大新材料研究院、四川大学高分子中心、中科院电工所无锡分所等20多家科研院所分支机构,有力支撑开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敢闯敢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随着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领衔的大批人才的加盟,激发了一流人才催生一流项目、一流项目引领新兴产业的热情,崛起了上汽大通商用车、锡柴大马力柴油发动机、大国重器透平叶片、车用尾气后处理王者威孚力达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行业龙头企业,涌现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西比曼、牙齿隐性矫正翘楚时代天使、即将登陆主板的上能电气等一大批特定细分行业的隐性冠军,为打造国际化高端之城不断凝聚新动能。

  专业园区的高质量亟需专业信息推送渠道

  ■ 宜兴陶瓷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王勇

  “我们园区有两大优势产业,一个是工业陶瓷产业,一个是陶瓷后加工产业。”据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勇介绍,近年来,陶瓷产业园区始终把工业陶瓷、非金属材料产业作为陶瓷产业发展的优先选择。其中,工业陶瓷的发展更为迅猛,产业集中度更高,初步形成先进结构陶瓷制造产业集群、电力行业用封装材料、耐火材料等功能陶瓷产业集群。

  而在陶瓷的后加工产业方面,园区加工中心在陶瓷后加工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高精度的国产和进口加工设备得到了广泛采用,大大提高了工业陶瓷后加工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了陶瓷产品的附加值。产品的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展,产品门类涵盖纺织瓷、电子陶瓷、装置瓷、耐磨陶瓷、化工陶瓷及环保陶瓷等各个领域。

  同时,陶瓷产业园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力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以工业陶瓷、耐火材料、陶瓷装备为主导的三大产业集群;并且以陶瓷为特色完成了江苏省陶瓷新材料特色创新示范园的创建。

  “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难点和痛点。”在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王勇道出了发展的困惑:作为专业园区,经常因为“抓不到”全面的专业信息来源而缺少系统性、整体化的创新发展思路,有时甚至信息的真实度还有待甄别。他希望报业集团未来媒体中心能集思广益打通信息制约,给予园区全面权威的国内外信息推送,可以进行全面深度合作,让陶瓷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数字经济时代打响数字文化品牌

  ■ 无锡太湖山水城招商管理局局长 姚琛

  太湖山水城作为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高地,近年来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提出打造以智能交通、数字文化、信息安全、全域旅游、院所经济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目标,抢抓车联网、国家芯片项目、无锡影都等重点行业和产业项目,全力支持无锡影都大力发展以数字影视、数字制作、数字文娱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致力打造国家级数字文化发展品牌。

  姚琛介绍,山水城近年来围绕数字电影产业园建设,立足“数字科技” 大力发展现代电影工业,已基本建成了一条涵盖产业链各环节的现代电影发展体系,产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品牌影响业内知名。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背景下,园区将进一步做强数字影视这个火车头和推进器,增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比如加快技术平台建设,全面落实与华为集团等知名公司的合作,引入5G、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合作建好虚拟拍摄棚,同时加快协拍平台建设、产业平台和贸易平台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数字经济在各行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快速提升,山水城抢抓机遇、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国家级数字文化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园区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动,尤其是与主流媒体在更广、更深层面的合作。”姚琛说。

  “小块头”的“大作为”

  ■ 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赵志军

  占地53平方公里的江阴高新区,集聚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优质特钢产业基地、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芯片基地、全球最大的桥梁缆索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主板电路板生产基地……“弹丸之地”的江阴高新区充满着大能量、大智慧、大手笔和大作为。

  “园区的根本在产业。”赵志军介绍,江阴高新区明确了加快打造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特色,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制造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的“1+3+1”先进制造业体系。与此同时紧盯质量效益,通过“以亩均产出论英雄”的激励机制,将土地利用效率与财政、税收政策相挂钩,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最大的产出效益。2018年,江阴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8亿元,以占江阴全市5.4%的面积,创造了24.4%的地区生产总值。

  在赵志军看来,产业是根本,而创新则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赵志军介绍,目前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150万平方米,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余人。

  高质量发展需要用大手笔去创出新业绩。江阴高新区既大手笔招引项目,又拥有大手笔政策扶持,同时进行大手笔深化改革。目前,江阴高新区累计签约超亿元项目66个、总投资806亿元;每年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超5亿元扶持创新创业,与各个金融投资平台成立基金超70亿元;在全市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部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可“不见面审批”,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精准发力打造“三高”园区

  ■ 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王立新

  “高质量发展要破解哪些难点?‘三高’的发展是关键。”作为老牌开发区的相关负责人,王立新对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新的定义。他认为,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就要完成载体资源的高质量、园区环境的高质量及开发区产出的高质量。

  “要实现载体资源高质量发展少不了‘搭台’。”王立新介绍,在以产业链为纽带、以生态圈为闭环,推动园区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园区建成了现代化设施平台、科研型功能平台、高质量检测平台、生活性服务平台,全力打造生态园区。

  同时,园区全力推动“美丽开发区”建设,努力打造成锡山美好城区新典范。在高水平完善城市功能上,园区坚持城市和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民生、产业、景观、基础设施等各类城市功能,推进4条市政道路、4条道路景观、宛山湖轻体育公园及区域景观提升、云林文化广场、厚桥中心幼儿园、6个城市驿站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开展村级工业园“百日专项”整治行动,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持久战”,推进“美丽开发区”全方位、高品质、高质量发展。

  “搭平台、美环境、升品质共同促进园区高质量产出。”王立新说,近年来,园区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致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区,同时,园区还大力提升产业效益,全面对接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招引“超、重、特”大项目,努力实现大产出。

  “区块链群”引领下的国际化开放园区

  ■ 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严建定

  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江苏省首批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江苏省智慧园区……集1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于一身的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是如何在一项项考评中拿下高分的?“区块链群。”严建定表示,在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进程中,开发区始终以“区块链群”为引领,把全域220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片区来谋划、开发和管理。

  “下辖的四个板块,都是各自的特色。”严建定介绍,如夏港街园着力打造港口保税小镇;申港街园重点打造风光小镇、教育小镇;利港街园着力建设智造小镇;璜土镇园全面构筑葡萄风情小镇。同时,交通链、产业链、生态链、服务链、文化链等5条链条贯穿一体三区、一区四块、52个自然网格、48个生态网格、64个道路网格以及12个产业集群网格,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是临港开发区一以贯之打造的长远比较优势。临港开发区聚焦前沿前端产业,瞄准智能智慧领域。如今,远景智慧能源、中信事业、双良节能及光催化、综保区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土壤修复、风电海工装备、现代家居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特色产业集群引领高质量发展

  ■ 蠡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陆政伟

  “蠡园开发区坚持以项目为王,形成了上市企业达5家的‘蠡园板块’,创意园三期等5幢楼宇成为‘亿元楼宇集群’;培育出了以工装自控、贝斯特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柏诚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楼宇群;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设计、金融创投、工业设计、超算及大数据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陆政伟说。

  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发区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在政策服务方面,出台5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并与滨湖区联合设立20亿元的集成电路发展基金,以重磅政策提振产业活力。在为企服务方面,严格落实“166”全要素产业发展促进体系,做好重大项目、上市预备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精准服务,强化专利服务,积极争取“无锡市知识产权运营集聚区”落户。清华应用技术研究院、超算大数据中心、金融创投集聚区等一批高质量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撑。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是无锡地区的主流媒体,紧扣大局,关注热点,对蠡园经济开发区经济、民生报道长期进行追踪报道,采写了大量深度报道。今后,双方将继续加强合作,尤其要在主流经济报道方面发力,鲜明产业特色,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推进工厂总部化,破解资源瓶颈

  ■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务局副局长 陆鸿燕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和全市对外开放的主阵地,无锡高新区在无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外资企业1670余家,注册外资330余亿美元,外资利用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多年身处招商一线,陆鸿燕对于项目招引重点的迭代变化非常清楚。开发区都面临着资源要素的共性制约,从2017年高新区就全面推进工厂总部化事宜,她认为这是破解资源瓶颈非常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以增量外资“聚焦两端”、存量外资“总部改造”为抓手,高新区着力以开放型经济的高质量带动区域发展的高质量。

  陆鸿燕表示,聚焦总部经济向更广更深范畴拓展,将是高新区商务局继续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同时,高新区通过搭建精益制造联盟、环保大手牵小手、财富500强公司人力资源导师等平台,促进区域内企业的互学互鉴,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在营商环境优化上,随着国际化社区、外资医院和高端商业载体等陆续完善,高新区将在居住、就学、就医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

  龙头项目来了,开发区也就起来了

  ■ 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周俊鹏

  向先进制造业要现实生产力,加快提速换挡、崛起成势,这是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我们把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让其成为开发区发展的突破口,为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寻求强大推动力。”周俊鹏说。

  园区的发展需要有重大项目支撑。2016年以来,宜兴经开区相继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西门子燃气轮机叶片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的“中环系”项目。“龙头项目来了,开发区也就起来了。”周俊鹏说。今年秋洽会期间,宜兴经开区围绕新能源产业、集成电路材料产业、智能制造、5G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中启动了12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其中,总投资3亿元的中石库洛杰5G智能终端超导热管项目即将投产,总投资超10亿元的高效散热模组项目正式落户。一个又一个优质项目不断上马,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宜兴经开区经济重量持续攀升,今年将达近700亿元,正向千亿级目标奋力迈进。

  能吸引到这么多优质项目入驻,宜兴经开区依托的是“让近者悦,引远者来”的发展理念。市场主体是“顾客”,领导干部是“店小二”,宜兴经开区积极打造着从不打烊的“春来茶馆”。在宜兴经开区的每一位“服务员”心中,都有着同一个服务理念:“企业的事是自己的事。”园区各部门间更是形成一股无形的“向心力”,推动着每一个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产。

  借力资本市场,为发展注入新动能

  ■ 无锡空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 邹峰

  在“产业强区”的主导战略指引下,近年来,空港经开区以企业上市为重要抓手,促进优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为园区高质量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目前,空港经开区拥有境外上市企业2家、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7家、地方板上市企业11家,累计引进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在园区投资建厂。邹峰补充说,整个资本组团对园区销售收入和税收的贡献超过了25%,而且这一占比还在不断增长。

  加强摸排,精挑细选,空港经开区的上市后备梯队在不断壮大。园区每年筛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经营业绩优良、成长性好的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建立健全上市后备企业档案,夯实企业上市“金字塔”基石。

  在上市渠道上,空港经开区坚持“境内”和“境外”两条腿走路,形成主板、中小板、新三板、科创板“百花齐放”的格局。为了提升上市工作的实效,他们建立完善企业上市工作机制,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走访服务,做好企业上市进程中各个环节的政策解读,协同疏通上市堵点,提高上市成功率。

  “上市企业、企业上市”,邹峰说这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瞄准发展前景好、技术设备先进、有上市潜质的产业项目作为优选对象;另一方面,瞄准境内外上市募投公司,吸引企业来园区进行投资建厂,集聚一批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龙头企业。与此同时,园区正努力做好一道“减法”题——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为新项目的招引腾出更多空间,推动园区发展提质增效。

  一座大桥架起16载跨江融合

  ■ 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梁英航

  16年前,江阴和靖江率先走上跨江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建立了江阴—靖江工业园区。16年来,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始终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做着积极探索。

  “跨江融合发展一定要有完善的联动机制。”梁英航坦言,自园区成立以来,江阴、靖江每年定期召开两市联动开发协调会,无锡、泰州也定期召开会议,共商园区发展计划。如果在联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重大问题,由联动开发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去年,联动开发协调会又上升为融合发展协调会。两市协商的问题也由园区发展中的问题上升到了两市融合发展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两市在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上已经形成了长期稳定固化共赢的联动协调机制。

  在完善的联动机制基础上,成熟的产业平台水到渠成。园区成功打造出中国民营造船、国家重钢结构两大产业基地和船舶、特色冶金、钢结构、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和港口物流六大产业集群。梁英航介绍,在今年召开的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协调会上,两市共同研究建立了江阴—靖江上市公司党建联盟以及江阴—靖江船舶海工、钢结构产业联盟,形成了以上市公司党建联盟为政治保障,船舶海工、钢结构产业联盟为要素保障的产业一体化发展平台。

  两市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也由此获得了丰硕成果。至2018年底,园区GDP较2003年成立伊始增长69倍,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43倍。

  一座大桥沟通着两个城市,梁英航希望报业集团与园区之间也能多沟通,更希望媒体中心也能参与到园区的建设中,协助园区共同破解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难题。

  本版撰稿 丛林 高飞 葛慧 文君 实习生 梁玉姣

  本版摄影 许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