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保健周刊

彼此传递关爱 引导自我服务

抱团互助,变老的路上不孤单

  11月19日,无锡市夕阳红之家的70多位老人来到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奉上一场他们排练已久的文艺节目,演出之余还陪老人聊天解闷。夕阳红之家是我市唯一以单身空巢老人为主体的老年社会组织,一个原本最需要爱和关怀的群体因为抱团互助,重新逬发了生命力,在彼此传递关爱的同时,把正能量传向社会。

  单身空巢老人有了温暖大家庭

  2001年,已痛失爱人13年的小学教师周玲凤,为了让和她有相同遭遇的老人走出孤独、恐惧、无助的境地,走到一起抱团取暖互助养老,自发成立了一个以单身空巢老人为主体的老年社会组织“夕阳红之家”。18年来,夕阳红之家已发展成为一个有300多位单身空巢老人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让我走出了抑郁,重新找到了快乐。”75岁的陈阿姨说。2008年老伴去世后,她一下失去了精神支柱,整天郁郁寡欢,后经人介绍加入了夕阳红之家,和大家一起郊游、聊天,还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慢慢地走出阴影焕发了活力。周玲凤介绍,他们按地区把会员分成七个片组,每周都开展养生讲座、才艺展示、观光郊游等活动,还经常到养老院开展“老人懂老人”和老人聊天谈心活动,全年各项活动参与人数达4800人次。他们还组织了歌咏、舞蹈、戏曲、书法等七个文艺团队,全年参加公益演出3300多人次。

  “加入这个群体,我学会了自助,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杨阿姨2010年参加了夕阳红之家的互助组,与两位高龄体弱的老人结对,定期上门陪他们说话解闷,接送他们外出参加各项活动。夕阳红之家的成员80%是单身老人,20%是空巢老人。平均年龄75岁,最大的有91岁。因此他们建立了年轻老人上门帮助高龄老人,健康老人帮助体弱老人的结对互助制度,有的负责上门接送单身高龄老人外出参加活动,有的负责谈天心理关怀,引导乐观心情。他们还设立了一个24小时的电话值班制度,一旦发现单身、高龄、多病、独居老人发生紧急情况,就第一时间与其亲属联系。

  老伙伴客厅成了老年乐园

  近日,塔影苑小区陈老伯家楼前的广场上歌声阵阵,这是他组织的“老伙伴客厅”在排练节目,十多位老人尽情投入。他们已习惯经常一起排练、参与社区公益演出,既充实了生活也收获了快乐。林阿姨告诉记者,她所在的“老伙伴客厅”是一个“健身厅”,每天吃过晚饭大家就会相约跳健身操,原来只有四五个人,现在越来越多隔了几幢楼的人也加入了进来。

  梁溪区老伙伴客厅是针对空巢老人的互助养老公益服务项目。2010年始于上马墩街道,街道把爱好相同、住所相近的老年人组成互助小组,并在其中一位老年人家里设立活动“根据地”,进行书法、绘画、唱歌、编织等活动。一方面愉悦了身心,另一方面大家能互相照应,社工和义工也会开展相应的服务和帮助。这种方式推出后受到老人的欢迎并在全区推广,几年来全区共有老伙伴客厅80多家,8000多老人在“厅长”的带领下,告别了“开门一把锁,关门一盏灯”的孤寂。

  互助养老有挑战也有探索

  “互助养老是养老方式的新探索。”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介绍,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步入老年,老夫妻俩的纯老年家庭即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江苏省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家庭总户数的55%。加上丧偶等因素的单身独居老人也越来越多,据我国人口第六次普查资料显示,我国1人户的比例已达到13.66%,且还在不断增长。这个客观现实促使空巢老人、单身独居老人改变原有的养老观念,走出家庭养老的固有模式,寻找符合实际的养老方式。夕阳红之家、老伙伴客厅以及山北街道开展的“金乡邻”项目等都是很好的互助养老实践,老人不仅关心自己,还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

  但互助养老的方式也面临着挑战。老人希望在互助抱团养老中产生联系、感情能有所保障从而维系得更牢固更长久;希望对老年志愿者自愿承接服务项目采用服务时间储蓄的方法,存入“时间银行”以备将来之需;希望在为高龄、患病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时,一旦发生意外有可依据的法律法规来区分责任风险……

  老人们的这些愿望在不久后的将来有望变成现实。互助养老这一养老形式已得到国家民政部的关注,近日,《民政部“关于大力发展互助式养老的建议”的答复》中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探索建立健康老人参与志愿互助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为老志愿”服务登记制度。民政部将联合卫生健康委等有关部门,健全互助养老领域的政策措施,推广“时间银行”等为老服务模式,引导老年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