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宜兴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宜兴沿太湖3公里缓冲区内的水产养殖池塘专项整治全部完成,12574亩养殖池塘全部退出,并建立起了污染防控长效管理机制。如今,这片区域内不但实现了水产“零排放”,还有2614亩实现了产业转型,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水产养殖是宜兴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湖荡资源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尾水淤泥直接排放,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2017年5月,环保部督导督查组对宜兴太湖治理工作的“督导意见”中指出,“太湖及岸边带3公里缓冲区仍有150平方公里的水产养殖,规模较2013年仅减少2.6%”。对此,宜兴按照“渎边公路以东区域全面退出水产养殖,渎边公路以西区域实行退治结合”的整体思路,开展为期一年多的专项整治。
“整治过程中,宜兴积极引导退养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生蔬菜、休闲渔业、经济林果等低碳农业,并对产业转型农户提供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宜兴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300多亩实施了生态化改造,2614亩养殖池塘实现了产业转型。欧援民是新庄街道的一位老养殖户,养殖面积约80亩。开展专项整治后,欧援民主动签署了退养协议。在去年底鱼塘退出养殖后,新庄街道便投入资金对该鱼塘进行复耕,并于今年初流转给了种田大户。眼下,该片整治区域每亩可产1200多斤水稻,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而退养后未进行复耕的区域有些种上了莲藕、菱角等水生蔬菜,有些正在规划建设生态湿地、湿地小区。
绿色生态将成为宜兴未来水产养殖关键词。近几年里,徐舍、和桥等多地进行了稻鱼养殖、稻虾养殖、稻鳝养殖等种养结合探索。下阶段,宜兴计划将其中绿色经济的养殖方式向农户推广,引导其进行生态养殖。眼下,相关部门还在抓紧编制养殖鱼塘生态化改造实施方案,突出集中连片养殖区综合治理,立足集体鱼池,按照科学的技术路径、合理的区划布局,积极构筑生态循环养殖链。除此以外,引导养殖户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应用信息工程、生产工程等前沿科学技术,多渠道、多路径调整水产养殖结构,落实精准配饲、精准投喂新技术、新模式,走渔业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蒋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