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神山
往事如烟,但有关母亲方淑英的一件件往事,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行各业需要人才。母亲作为教师深知责任重大,工作兢兢业业。初夏梅雨季节,母亲总是最晚到家,浑身湿透,套鞋中灌满了雨水;隆冬一夜飘雪,次日母亲总是第一个离开家门,扫雪笑迎娃娃们到校。当时学校仅有母亲一个老师,她生病了也不愿休息,怕耽误学生。
夜深了,我们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煤油灯下备课批作业。母亲时常和当中学教师的父亲交流心得,设计教育方案。母亲上课生动灵活,把几个年级安排在一起上课,一个年级上课时另两个年级自学、做作业,学生们往往收获了超越年级的知识。在课堂上还出现低年级学生抢答高年级的问题,课后高年级同学辅导低年级同学做作业的现象。
那时大家条件都不好,暑假过后,常有学生辍学。母亲经常放了学穿梭在街巷,苦口婆心劝说家长:“困难是暂时的,农村会发展的,农民会幸福的。孩子不读书,今后前途受影响……”一句句贴心话擦亮了大人的眼睛,孩子们又得以背上书包上学了。几十年后成家立业的他们,还从心里感谢我的母亲。
三年自然灾害,缺粮少油,娃娃们体弱多病,已回到石塘小学教书的母亲,由于家离学校不远,常把发烧肚子痛的孩子带到自家床上如儿女般安抚,好转后再送他们回家。农忙时节,母亲抽空帮娃娃剪指甲、洗手揩脸、缝补衣裤,让家长安心耕种。
农家娃学业有成离开家乡外出工作,家人牵挂,也只能依靠书信传递信息,农人识字不多,所以经常来找母亲代笔写信。母亲难得空闲,但无不爽快答应,还一条龙服务帮助去邮局投寄。有一次,同时写多封信,结果有两封装错了信封,张冠李戴闹了笑话。母亲知道后一一道歉立马重新写了信说明情况。我上了初中,有时母亲便把代写书信的事情转交给我,但总是要叮咛两点,一是事情讲清爽,二是字要写清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缺医籍少科普,一些妇女经常摸上门来向母亲请教生理、婚姻等问题,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安慰和解答。为了办好这些事,母亲常要求父亲去书店选购相关书籍,认真阅读,以备不时之需。
母亲是苏州市木渎镇人,她时常给我们讲述灵岩山、严家花园的故事,浓浓的乡愁溢于言表。苏州以刺绣闻名,母亲求学于浒墅关蚕桑学校。学业优秀,写得一手好字,后由亲戚牵线与上大学的父亲喜结良缘,嫁到无锡蠡湖畔的石塘村。据老长辈讲,父母举办婚礼时,村民都来端详漂亮的苏州姑娘。母亲不光长得漂亮,做事做人也漂亮,她应聘到石塘小学任教,成为农村中少有的女教师之一。在石塘村,常有父子、母女两代人都是母亲的学生。长者称母亲为“方先生”,年轻人则叫“方老师”,他们都在母亲教育下扣好了人生第一个扣子。
母亲爱学生也爱儿女。在饥荒年月,母亲一边自己忍饥挨饿,一边带领我们种瓜豆养兔子,出力流汗,想方设法战胜天灾。母亲从来不让儿女拘于课本上的知识,她节衣缩食订报购书,鼓励我们爬书山渡学海开阔眼界。母亲也不放松自己学习,经常放学后去几十里外的中心小学上中师函授班,晚上八九点钟还没回家,我们做完作业会去接她。半路相遇,我们簇拥在母亲前后。那时没有路灯,月色朦胧,两代人说说笑笑,行走在田间小道上,分外温馨。
1969年12月3日,凌晨一股寒流袭击无锡,母亲的生命定格在冰冷之中。众多学生家长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英年早逝的悲痛,哪怕只有几句话也是心声,我们儿女无不感激。
母亲是平凡的人,她给了儿女和学生雨露春晖。五十年过去了,兴教强国美梦成真,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愈来愈强盛。家祭时一定告慰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