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山泥人工作坊陈列着一组《老鼠嫁女》的泥塑场景作品,几十只神态各异的老鼠构成状元及第、敲锣打鼓喜庆热烈的气氛。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组高难度的作品,全部出自柏庄实验小学的学生之手。据了解,柏小开展泥塑教育已经3年,惠山泥人文化不仅以人们熟知的“团阿福”形象走进校园,通过传统与现代接轨,学生的作品中融合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
教师集训 惠山泥人专家进校园
“刚开始几乎所有的美术老师都持反对意见,因为惠山泥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柏庄实验小学校长周玲棣说。为了让老师对泥塑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学校组织所有美术老师前往宜兴陶艺培训中心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很有意思!”这是老师们回来的共同感受。“我培训回来之后觉也睡不着,一直在琢磨泥塑的技巧。”美术学科组的曹老师说。现在学校除了美术课和周五的社团课,周一下午是柏庄实小为泥塑教学开启的“绿色通道”。
“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好。”为了将惠山泥人的教学做到极致,周玲棣联系到了原惠山泥人研究所所长赵建高,请他担任专业指导。每周一下午赵建高都会到校进行泥塑课堂的现场答疑。“文化的传承就应该从小学生开始,现在柏庄实小的泥塑课程文化创出新意,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我非常欣慰。”赵建高从事惠山泥人的研究已经48年,在与柏庄实小一二年级学生打交道的几年里,他看到了学生的童趣和创造力,“他们完成的作品有最自然的情态,可以称为‘大师作品’。”
融合传统与生活 把故事带进作品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周玲棣说。十二生肖、团阿福、戏文人物、三百六十行和新二十四孝,柏庄实小的泥塑教材为不同年级安排了不同主题的泥塑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强调,捏泥人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作品,更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周玲棣说。老鼠嫁女是民间故事,学生对老鼠出嫁时的情景进行了大胆想象,“我画的纹饰用的是牡丹花卉,表示富贵和吉祥。”三年级的王语轩为“新娘”的礼服进行了装饰。抬花轿的、吹喇叭的、举旗的、捧花的,形态各异的泥塑老鼠最后组合而成的大型场景作品完整呈现了老鼠嫁女的故事情节。
高年级学生则更多从生活中取材,按照人物的职业、性格和姿态等塑造代表不同行业的泥塑作品。“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那时她的条件十分艰苦,我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很幸福。”《倾听》是邢桐悦和黄思远的作品,奶奶和孙女不同的特点通过人物的面部细节展现出来。
“保留惠山泥人的创作技艺,将创作范围扩大到学生生活的家庭和校园,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素养。”据周玲棣介绍,如今学生正在尝试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字画面创作成立体画面,这项“工程”已经进行了一半。
少儿泥文化博物馆年末将建成
今年4月,学校“惠山泥人”工作坊获得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一“坊”百合养心性,在这个为拥有泥塑兴趣的师生提供交流研讨的主要场所,摆放着学生完成的众多优秀作品,藏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多个故事。“我们挑选了一批‘小百合讲解员’,今后有校外人员前来参观,他们就负责讲述泥人文化以及各个作品所展现的故事场景。”
“少儿泥文化博物馆”是学校的在建项目,周玲棣已经有了自己的构想。“泥塑主题绘画作品,体现学校‘以和致远、共同成长’核心理念的百子墙、常态课堂泥塑作品展示廊、国内外泥文化、校园泥文化发展史以及名家作品等,这些都会呈现在博物馆里。”建成后,博物馆将成为公开教学场所。
“有什么课程就有什么可能,打造泥塑课程三年来,学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未来我们会继续传承好这种文化,进一步架构课程体系,优化活动方式,把泥文化特色打造与学校内涵发展相结合,让惠山泥人文化在学校发扬光大。”周玲棣说。□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