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老年读者向本报编辑部咨询,他的一位朋友多年来把六味地黄丸当补品补肾,体质比以前好多了,自己是否也能吃?记者了解到,时下,锡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些经典中成药作为补品,且人群不再限于老年人,连中年人、年轻人也加入其中。对此,中医专家指出,各年龄层市民青睐中医养生是好事,但是中成药随意当补品也容易埋下健康隐患,因为中成药也是药,也有副作用;中成药同样需针对个体辨证用药,并非人人适合。
中成药保健族老中青都有
记者在市区一家药房看到,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等各种补药被摆在显眼的位置。营业员介绍说:“六味地黄丸是非处方药,其实是补药,卖得最好,连孩子都能吃的没啥副作用,现在年轻人压力大,补的人也多,感觉疲倦、肾虚、掉发的人都买这个补,有的老顾客一吃就是一两年。”多年服用六味地黄丸的林老伯正好又来买药,他说:“与其到市面上买一些搞不清成分的补品,还不如吃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好药,放心。”
记者了解到,现在有的市民看手机电脑多眼睛累,自行买杞菊地黄丸补;有些市民出现肾虚,还会选择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随着肿瘤的高发,还有些市民打听到乌梅丸能治疗肿瘤,寻觅此药预防肿瘤。除了各种丸,这个季节,气色不佳的女性还青睐阿胶进补。这些中成药,不少市民都自行当成补品吃,一吃就是数月甚至几年。
市民为什么热衷于把中成药当补品?无锡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科副主任毕礼明分析,一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市民保健意识比以前增强了;二是市民认为这些经典老药质量好、吃得放心,也确实让适合之人看到了效果,有了口碑相传;三是有些市民总认为中成药的副作用少;四是现在药店扎堆开到社区大大方便市民,绝大多数营业员并非专业出身,为了销售业绩有的盲目推销。
不辨体质随意吃隐患很大
秦先生人到中年脾胃不好,几个月前被老母亲“洗脑”,服用六味地黄丸保健。但是,近来他经常腹泻,做肠镜排除了肠癌等病后,也未查出原因。后来,有医生在追溯病史时询问有没有服用什么补药,才怀疑是因服用了六味地黄丸导致腹泻。可是秦先生的老母亲振振有词:“不可能呀,我补了好几年也没事。”
张小姐的母亲感觉女儿工作忙碌后气色不好,趁着冬季和女儿同补阿胶,偏偏女儿嫌蒸煮麻烦和口味不好,于是就到药店制作了阿胶切片,这种阿胶切片含有芝麻、红枣、核桃等,张小姐当零食吃非常方便,这下可好,吃得口干舌燥、流鼻血、便秘。
毕礼明介绍,补药再好也是药,是药三分毒,如果不辨体质,盲目服用或长期服用这些中成药,对身体是有害的。“普通市民只会看症状相似,其实用药除了看症状,还要辨体质。”他说,虽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有美容养颜、延缓衰老、抗过敏、降糖、降压等功效,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就拿糖尿病患者来说,六味地黄丸对于肾阴亏虚的糖尿病患者有效,但对其他证型的糖尿病患者就不适合。六味地黄丸中含有的山萸肉、熟地非常滋腻,会妨碍消化,所以秦先生才会腹泻。同样,阿胶适合于气血两虚的患者,有些人根本不是这种体质,特别是阳虚者服用后会出现上火、食欲不振、胃部饱胀。即便是补肾,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都有这方面的功效,但是体质不同,选择不同。乌梅丸对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恶性肿瘤患者有效,且含有毒性,绝不能平时用来长期服用预防肿瘤。
到正规机构遵医嘱购服
“这些补药要到正规机构购买服用,这样一来能辨证论治,二来能听取医嘱什么时候要暂停服用。”毕礼明说,比如这些丸药在感冒、肺炎早期、急性肠炎等发作时都不适合服用;又比如服用阿胶,咳嗽痰多时慎用,有炎症时暂停服用,感冒时不要服用,女性月经期间服用如出现经量变化也要停止服用或减量服用。
随着市民对中成药的热捧,一些中成药也出现了假冒伪劣。对此,无锡市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袁晓航提醒市民,还是要到正规机构遵医嘱购买服用。
她以阿胶举例,目前市场上、网上甚至朋友圈里出售的阿胶产品很多,各地不断曝出一些小型阿胶企业生产销售假冒品牌阿胶,甚至用牛皮等冒充驴皮的消息。她说,市民买阿胶尽量要买阿胶块或到正规医院、大药房购买,可通过看外观、用手掰、闻气味等简单方法鉴别真伪优劣:如真品阿胶是棕褐色或棕黑色,形状平整,表面光滑有光泽,对光看时其边缘是半透明的,假阿胶通常颜色乌黑,没有光泽,表面不光滑甚至有凹洞;真品阿胶质地脆硬,掰时不会弯曲,容易断裂,断面没有孔隙,而假阿胶易弯曲不易折断,断面黏腻,有时有小孔;真品阿胶有轻微豆油香味,口感微甜,假阿胶则有浓重的腥臭味。
她说,像六味地黄丸等更要到正规机构购买,保存好发票,正宗的六味地黄丸外观圆整光亮,丸粒均一,药味重,包装精美、图案清晰。假的往往药丸无光泽、大小不一,药味淡,外包装较粗糙,图案不清晰。
真相 在这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显示,国家基本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分别是:鼻炎康片、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六味地黄丸(颗粒、胶囊)和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
□本报记者 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