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评

发挥“三力”作用 推进乡村治理

  临近年终,我市许多乡村又陆续开起“特殊年会”——村民议事会或村事决策会,乡村治理则是其中主要议题之一。乡村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因此,如何创新乡村治理手段,不少乡村都在花心思、下功夫。

  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为乡村治理指明了方向。纵观这些年我市乡村治理的实践,江阴市红豆村、宜兴市白塔村、锡山区山联村等已成为其中的“示范村”“标杆村”。归纳它们的成功经验,就是善于调动乡村自身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乡村党员、村民代表的作用,共同练就“绣花功夫”,以此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进而推动乡村振兴。

  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中村“两委”的组织力作用。头雁高飞群雁舞,乡村能否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关键看村“两委”齐心不齐心、团结不团结,有没有组织力、凝聚力、向心力。事实证明,一个团结进取,富有战斗精神的村“两委”,一定能给村庄带来很大变化。我市一批经济薄弱村、环境脏乱差村之所以转变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明星村、文明村,就是因为村“两委”班子勇于担当,成为严实坚固的战斗堡垒,敢于直面乡村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并努力形成“雁阵效应”,带领党员村民苦干实干,逐一破解各项难题,逐步使乡村治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中党员的“执行力”作用。与企业单位党员相比,乡村党员数量更多、群体更大。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乡村党员身份意识弱化,存在感不强,所以他们的“执行力”作用发挥也就不明显。推动乡村治理的关键举措之一,就是要把这些党员管起来、带起来、用起来,让他们善于发光发热,为群众做好表率。在这方面,我市一些乡村探索出的党员网格化管理模式,较好地调动了乡村党员在环境整治、便民服务、扶贫助困、民事调解等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

  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中村民代表的“续航力”作用。村民代表一头连着村“两委”、一头连着普通群众,不仅是干群之间的“纽带”,而且也是政策的“传播者”。当下,不少地方对于村民代表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作用还没得到有效发挥,这就使许多政策“停滞”在村民代表这个层面,难以推广到最基层的群众。一些乡村治理工作做得出色的乡村,就比较注重对村民代表进行培训管理,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使之真正成为村民自治组织中上情下达、为民代言的桥梁,带动村民一起齐心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 东流